百科知识

三伏天和庚日的奥秘:入伏时间的探索与解析

三伏天和庚日的奥秘:入伏时间的探索与解析

今年的三伏天正式开始于七月十一日。你是否知道每年伏天的天数并不固定,伏天的开始日期也有所不同呢?关于伏天的知识实际上融入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俗话说得好,“夏至三庚数头伏”。尽管入伏和伏天的过程在民间和气象学中有不同的标准,但其背后隐藏着深厚的文化和科学道理。依据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被视作初伏,第四个庚日则是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这三者统称为三伏。按照阳历计算,三伏天通常出现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这个时间是不分地域的。相较之下,气象学意义上的夏季则是指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22摄氏度以上时开始。全国不同地区逐渐入夏,通常是自南向北逐步进入夏季。

根据中气象局的数据统计,今年我国首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比常年提前了十六天出现。三伏天的天气普遍非常炎热,这是因为入伏后,地表吸收的热量多而散发的热量少,导致地表层的热量不断累积。随着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峰,气温不断升高。副热带高压自南向北摆动所带来的大气环流变化也是炎热的原因之一。以今年的天气为例,六月十八日前后南方进入梅雨期,受副热带高压稳定影响,南方频繁出现强降雨;而北方则受到高空冷涡的影响,出现了频繁的过程性雷雨天气。

无论是北方的入伏还是南方的入伏,都会带来炎热的天气,但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北方的热主要以干热型的高温天气为主,而南方的热则带有闷热的特点。具体来说,华北地区的高温热浪表现为典型的干热型高温天气,这与暖脊的影响有关。在巨大的山脉环绕下,当受到暖高压的控制时,强烈的太阳光照和低的空气湿度导致气温迅速上升并持续高温状态。而南方的炎热则主要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在湿度大且太阳辐射强的环境下,人们会感受到如蒸笼般的闷热感。这种情况在我国沿海、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华南等地尤为常见。

对于普通人来说,入伏后最重要的是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尽量度过一个舒适的夏季。本文作者朱定真作为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的气象服务首席专家,为我们带来了专业的气象解读和建议。(整理:李红梅)这篇文章来源于网络日报。


三伏天和庚日的奥秘:入伏时间的探索与解析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