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的艺术巅峰
最近我在喜马拉雅上听到了一段古风音频,主播的演绎让我如痴如醉。这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之前竟然未曾真正领略过《洛神赋》的魅力。回想起当初背诵这篇赋文的经历,真是让人痛苦不已,但现在,我深深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所在。
《洛神赋》是魏文帝黄初三年间,曹植创作的一篇赋文。关于这篇赋文的背景,流传着多个版本,其中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与甄宓之间的悲剧爱情故事。在《文选》中,唐朝李善生动描绘了这一故事,为这段爱情增添了更多色彩。
甄宓原是袁熙的妻子,后来在战乱中被曹操纳入家室。她与曹植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基础,但命运的安排使得他们最终未能在一起。黄初三年,甄氏在后宫与郭氏的争斗中失败,被曹丕赐死。传闻曹丕一直嫉恨甄宓与曹植的过往,于是在郭女王的挑唆下,对甄宓下了杀手。
当我第一次听到郭女王的全名时,惊叹于那个时代的名字如此独特。
同年,曹植朝见,得知甄宓已逝,他伤心欲绝。在返回封地的途中,曹植见到甄宓的遗物,茶饭不思,洛水边仿佛看到了甄宓的身影。于是,他写下了《感甄赋》。后来帝即位后,为避母亲名讳,将赋名改为《洛神赋》。
从史料上看,曹植和甄宓的确有过独处的机会,尽管存在一些疑点。他们的年龄虽相差十岁,但天才如曹植,早熟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而且甄宓的美貌足以让人动心。
《洛神赋》的真正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故事情节。曹植的想象力和情感细腻令人叹为观止。他描绘的人神之恋的奇幻背景,从相遇到相恋,再到无奈分开,都充满了神话色彩。洛神的美被形容得如飞雁轻盈、游龙蜿蜒。她的容貌光彩照人,如同金秋的菊花,体态则如春风中的青松。
这样的美貌让才子曹植心动不已。他们的爱情纯洁而真挚,但受到礼法的束缚和现实的阻隔。洛神的哀鸣、众神的图景以及她临别时的泪水都令人动容。整篇赋文充满了情感与想象力的交融。
难怪谢灵运曾评价曹植“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占八斗”。每次读到这篇赋文,我都能感受到一种“爱而不能”的无奈与感慨。它的情感深度让我想起了白先勇先生的《树犹如此》,都是对逝去爱情的深深怀念与纪念。如今的我再也不需要死记硬背这篇赋文了,但会永远铭记它所带来的感动与思考。东晋画家顾恺之以此为题材所绘的《洛神赋图》也让人叹为观止,展现了艺术巅峰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