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辰报道
尽管广东作为国内葡萄酒企业的传统消费重镇已经出现“由洋转酱”的趋势,但葡萄酒企业依然对白兰地的发展潜力寄予厚望。这种策略部分源于消化库存的需求。在争夺消费者关注的过程中,行业内对于单纯强调白兰地无添加的优势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这种做法虽然打击了使用香精增加风味的低端产品,但也误伤了用于调色的焦糖色。
关于葡萄和白兰地之间的数字竞赛,实际上更像是一场关于酒精转化的计算游戏。葡萄用量与质量并无直接关联,并非浓缩的都是精华。当前,葡萄酒企业面临库存高企的问题,白兰地被视为去库存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ST中葡在最近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将加强产销衔接,推出葡萄富集酒和果味白兰地以实现去库存目标。库存积压问题依然严峻,其他葡萄酒企业如ST通葡和张裕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尽管张裕对白兰地的未来抱有宏大目标,但销售进展距离目标尚有一段距离。从库存对比来看,白兰地的库存问题甚至比葡萄酒更为严重,引发了行业内对于葡萄酒企业大力投入白兰地库存的质疑。
那么,为何葡萄酒企业仍愿意将重心放在白兰地上呢?这背后可能与酿造工艺及对年份价值的判断有关。某国内葡萄酒品牌运营者告诉财经网产经,低端葡萄酒在储存过程中容易损失酒体和香气,而白兰地能够长期保持品质,甚至随时间提升价值。在酿造过程中,白兰地是由葡萄发酵后的初级原酒再蒸馏而成,其消耗量与酒精度有关。行业内存在误解,认为消耗的原料越多,产品质量就越好。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简单的酒精转化计算。一些品牌宣传中的数字对比给了消费者一种误导,认为产品越珍贵。真正了解酿酒工艺的专业人士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他们认为质量的关键在于蒸馏方法和过程控制。
一些品牌过分强调无添加的概念,却忽视了其他非必要添加成分的存在。例如,张裕的某些白兰地产品添加了糖蜜酒精和食用香料等成分,尽管主要在低端产品中见到,但也引发了一定的质疑和讨论。行业专家指出,焦糖色作为传统调色方法在高端白兰地中的应用并不应被作为评价其好坏的标准。某些企业在市场教育过程中选择门槛较高的话题进行宣传,导致话术含义模糊。从业者应该反思过度宣传是否真正有利于行业发展,以及是否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国内葡萄酒企业在对白兰地的投入上热情不减,但如何在确保质量的同时合理宣传,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仍是行业面临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