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故事:母亲与年糕的情缘
陈恩睿
在我五岁那年,母亲开始每年春节之际制作年糕,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她离世。母亲深信,做年糕不仅是一种年俗,更是寄托着美好愿望的一种方式。
我们村子历史悠久,做年糕的传统也源远流长。尽管母亲无法准确追溯这一习俗的具体起源,但她深知选择糯米粉制作年糕的重要性。糯米粉具有独特的黏性,母亲深信它能在新的一年里,将平安、吉利、好运等美好愿景紧紧黏住,留在村里、家中以及每个家人身边。
在六七十年代,制作糯米粉是个繁琐而重要的任务,一般由家中的女性承担。母亲总是选择在年前精心制作糯米粉,她常说:“早做总比晚做好,这样时间更充裕,出现问题也有时间调整。”制作糯米粉的过程包括浸泡、舂碎、过筛等步骤,是个体力活。
村里人制作糯米粉时,常常邻里互助,快乐在辛勤中萌芽。母亲总是及时晾晒刚制作好的糯米粉,确保其保持干燥。
到了制作年糕的环节,母亲会用石磨碾磨半干湿糯米。这一环节需要两人协同完成,一人转动石磨转子,另一人则负责舀放米粒并加水。随着时代的进步,到了七十年代末,村里引入了磨米粉的机械设备,制作糯米粉变得更加便捷。
蒸年糕是个技术活儿,但母亲却驾轻就熟。她归功于先祖的传授。母亲会特制盘子,放入糯米粉或糯米泥团,加入红糖水搅拌均匀后放入锅中蒸煮。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多一点水则年糕稀软,少一点火则年糕生硬。
每当看到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我就会忍不住靠近。锅里的雾气升腾,让我期待香甜的年糕。母亲的脸庞在火光中显得分外明亮,就像秋菊般绽放。
每年的年糕都是滚、黄灿灿、甜蜜蜜、厚厚的。有一年大年三十,母亲凌晨就起床蒸年糕。我睡不着,便陪她一起。母亲知道我迫不及待想品尝年糕,便安慰我:“还早呢,再去睡会儿。”虽然还要等待一段时间,但我仍然愿意守候。
尽管母亲没有读过书,但她凭借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智慧,赋予了年糕特殊的意义。她认为圆圆的年糕代表着团团圆圆、美美满满;甜甜的年糕味道则祝愿新的一年里亲人甜甜蜜蜜、和睦相处;年糕用红糖水调味后颜色金黄,寓意招财进宝、生活红火;厚厚的年糕则祝愿家人身体壮实、平安健康。这位勤劳朴实的母亲,用她的爱和智慧将年糕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