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我们探讨了电子的发现之旅,这一发现揭示了原子的可分性,从而引出了著名的汤姆孙模型,也称梅子布丁模型或枣糕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汤姆孙认为原子是一个带正电的球体,其中带负电的电子被均匀地镶嵌在球内的同心环上。卢瑟福的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对这一模型提出了挑战。
说到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它的另一个名字是金箔实验。这个实验的初衷是为了验证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但结果却为否定该模型提供了有力证据。实验过程中,我们在铅盒中放入微量放射性元素钋(Po),发出的射线穿过金箔后形成一束细射线,然后在荧光屏上产生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可以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整个装置被放置在一个真空容器中,显微镜能够在金箔周围移动,观察粒子的运动轨迹。
选择阿尔法粒子进行实验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它们能量大、速度快,更容易深入到原子内部;同时在荧光物质上可以发光,方便我们观察记录。至于为何选择金箔,那是因为金箔纯度高,消除了杂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而且其延展性好,可以让粒子在运动过程中与少量金原子或内部粒子碰撞,使得观察到的现象更加接近单次碰撞或无碰撞的结果。这些因素都有利于理论分析,减少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贴近现实。
实验结果出乎预料。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然沿原方向前进,但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甚至偏转超过90,甚至达到接近180的反弹。这就是粒子的散射现象。这一意外现象使得科学家们重新审视原子模型,卢瑟福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于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的中心是一个很小的核——原子核,所有的正电荷和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内,而带负电的电子则在核外空间中绕着核旋转。
在粒子散射实验后的进一步研究中,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两个重要结论:一是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中质子是带正电的核子并集中了大部分正电荷;二是质子的数量等于原子的荷数(Z),而质子和中子数的总和则等于质量数(A)。这两个结论并非直接来源于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结果,但它们同样是物理学领域的重要发现。
如果你正在使用今日头条app,不妨关注@中学物理知识传播者账号。我们会每天分享有趣而实用的物理知识和科普内容,希望能够持续给大家带来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