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时期,姓与氏的概念极为重要。姓源于母系社会,反映了远古的血缘关系。当时的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此“姓”的初始规则是同母则同姓,意味着彼此之间存在血缘关系。同姓之人是不允许结婚的,这一规定比后来的近亲不能结婚的传统要早四五千年。观察早期的“上古八大姓”,可以发现它们都带有女字旁,这是母系社会的明显遗留。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氏族的融合,同姓之人逐渐分散,有人因种种原因迁居各地。为了更好地区分同姓下的各个分支,便有了氏的诞生。简单来说,“姓”代表血缘的源头,“氏”则标识了子孙的分支或地位。
以历史人物为例,姜子牙的后代在齐地称为姜姓齐氏;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姬叔虞在晋地,其后代则为姬姓晋氏。同样,周公旦在鲁地,其后代则为姬姓鲁氏。值得注意的是,天子的嫡长子继承天子之位,其余后代则降为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位,其他庶子则成为新的贵族分支,形成新的氏。
在实际应用中,国君对外不称氏只称国。在古文中,常见的是国名加爵位的称呼方式,如晋侯、宋公、郑伯等。通过姓,我们可以知道此人的祖宗来源;而通过氏,我们可以了解此人的社会地位或分支情况。
以孔子为例深入探讨,孔子的六世祖名为孔父嘉,他是宋国的大司马,掌管军事。在宋殇公时期,宋国发生一系列,孔父嘉因某些原因被。按照当时的姓、氏规则,孔父嘉是子姓孔氏,“孔”来自于他的名字。孔父嘉的后人因受到牵连而迁居鲁国。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孔子的祖先最终在鲁国定居,孔子则是子姓孔氏。如果孔子写简历,他的个人信息应是: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排行老二。
在先秦时期,“子”是尊称的一种形式。秦灭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所有贵族一律降为平民,氏族不再作为贵族的专有标志。因此在这一时期,姓和氏开始合并。平民们或以之前的国名为姓,形成了因地制宜、各取所需的习惯。这也就是为什么上古八大姓虽然历史悠久但至今人口较少的原因。孔子原本为子姓孔氏,但秦朝以后他的后代以孔为姓,形成了新的姓氏。姓氏合并使用已成为习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孔子的介绍便是姓孔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