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心中的归途——仁和村
我遥远的家乡仁和村,位于县城正北五公里处。这个村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高密飞机场的修建时期。当时城西的老刘家村整体搬迁至此,一片荒芜之地逐渐演变为村落。昔日,这里是一片名副其实的城外之地,孤零零地坐落在田野之中,四周寂静无声。
通往县城的道路虽然有两途,但并非坦途。村西有一条泥土路,名为旗中路,宽约15米,通向县城和西岭。然而雨天时泥泞不堪,行走艰难。另一条小路穿越田野,两边常见高粱茂密,给人一种幽静之感。昔日西大路曾有盗贼利用两旁的大树绑绳劫道,留下不少惊险故事。
村子东侧的小河是村子的生命线。这条小河从五里桥处流入,蜿蜒北流,最终汇入北新胶河。由于村子地势低洼,小河时常泛滥成灾,需要村民们齐心协力应对。记忆中的我,总能听到村里的喇叭呼喊召集村民堵河。父亲也曾拿起铁锨与村民并肩作战。
随着岁月的变迁和城市的改造,环境污染曾使东河一度面目全非。然而城北的发展如同破竹之势,工厂搬迁、造纸厂治污行动启动。这一切使得东河重现生机,成为高密的江南水乡。河长制的实施更是为东河的复苏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修整与治理,东河四季常青,树木茂密,展现出碧水蓝天的美景。
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老屋成为我乡愁记忆中的象征。某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踏上回乡的路途,河岸边的风景令人陶醉。水流潺潺,绿树成荫,沿途的风景如诗如画。走进祥和桥时,仿佛回到了童年的记忆,桥上的盆栽花簇拥着桥身,宛如一座花桥。
走进老屋,我闻到了熟悉的烟火气息。花香成为我回家的路标,指引着我感受乡愁的气息。走进老屋的那一刻,仿佛心灵得到慰藉,回到了内心的故乡。家在我心灵的终点线上,令我深深地沉醉在这个充满亲情的地方。
作者单立文,生于1966年3月。他是农业银行作协会员,文学作品经常发表于各类报刊杂志并多次获奖。闲暇之余,他喜欢记录生活中的点滴,传递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的故事和最新动态可以通过新浪微博等社交平台获取和分享。每当回到家乡,他总能找到自己内心的归属和希望,那是他永恒的心灵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