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亚洲北部地区的气候以半干旱为主,虽然冰川占据的面积比例不大,但其冰川地貌广泛留存。这些冰川在第四纪冰期时经历了多次大规模扩张,对地形地貌、河流、湖泊及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研究者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由于缺乏精确的测年数据和统一的年代分析方法,高亚洲北部第四纪冰川演化的时空模式仍然不够清晰。
近期,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教授团队在《Earth-Science Review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该论文聚焦高亚洲北部中晚更新世冰川作用的时代和范围。该论文的发表得益于自然科学项目的资助,项目编号为42371132和41971003。论文的主要贡献者为博士生王潍诚,并由教授担任通讯作者。
这篇论文深入探讨了高亚洲北部中晚更新世冰川的年代序列,通过与区域和全球气候的对比,揭示了气候变迁导致的降水波动是冰期与间冰期尺度冰川演化不同步的关键因素。论文采用了系统定年方法(包括81个10Be数据),以及对已有数据的综合汇编和重新计算(涉及366个10Be年龄),并运用稳健的分析方法(P-PDE)和高分辨率的冰川范围模拟技术,详细分析了高亚洲北部中纬度西风控制区与季风-西风过渡区的冰川演化特征。这一研究对于更系统地研究地表多圈层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研究指出,尽管高亚洲北部的两个大气环流控制区在冰川演化的总体特征上具有相似性,但在具体的时空特征和驱动机制上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季风-西风过渡区与西风区的局地末次冰盛期存在不同步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论文认为气候变迁导致的降水波动是两个区域冰川时空演化不同步的关键原因。论文还强调了高亚洲北部古冰川研究中的几个重要方向,包括最老冰期的追溯、全新世更短时间尺度的波动以及大空间尺度高分辨率的冰川范围重建工作。该论文的IF值为10.8,属于Q1 B1级别。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未来的古冰川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对此表示高度关注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