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景公吕杵臼(也称姜氏)是一位性格复杂的君主。他继承了先祖的豪迈气势,在位期间政绩显著,然而也像齐桓公一样沉迷于享乐,了不少错误。景公去世后,齐国陷入了混乱。与齐桓公不同的是,齐桓公在离世后虽然经历了一段时期,但最终实现了稳定的发展;而景公离世后不久,齐国便出现了政局。陈乞联合鲍牧及众大夫发动,立公子吕阳生为傀儡国君,即齐悼公,并铲除景公的亲信齐侯吕荼。从此,姜氏逐渐失去了对齐国的控制权,被田氏所取代。田氏成为姜太公创立的“齐国集团”的掌舵人,真是世事如梦,“为他人作嫁衣裳”。
在景公时期,有一件事情十分引人深思。他对一棵槐树情有独钟,为此特意派人守护,还颁布了严厉的:“触槐者刑,伤槐者死。”有个叫衍的醉鬼不慎触犯了,“醉而伤槐”。景公得知后勃然大怒,准备对衍施以严厉的惩罚。
衍的女儿婧为了拯救父亲,找到丞相晏子求助。她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愿意嫁给晏子为条件,请求他出面解救自己的父亲。晏子感到好奇,便与她进行了交谈。婧向晏子阐述了父亲行为的深层原因——醉酒伤人是为了祭祀祈祷。她还批评了景公的决策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提醒晏子明君应该公私分明,不能因为私人的愤怒而损害公法。她进一步对比了宋景公和当前国君的做法,警告如果景公因为一棵槐树而过度动怒,不仅会损害明君的形象,还会让邻国觉得齐国国君过于重视树木而忽视大局。
晏子听完婧的话后,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他委婉地批评了景公,提出了“穷民财力谓之暴,崇玩好、威严令谓之逆,刑杀不正谓之贼”的观点。晏子的话气势恢宏,让景公深感惭愧。最终,景公撤走了对槐树的警卫和,释放了醉鬼衍。
这个故事反映了民众与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者应该遵循的准则。有时,民众的命运还不如一棵树重要,这值得我们警惕。后来田氏的叛乱和齐国人对王室的攻击,都了失去民心的危险。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民心的向背是决定兴衰的重要因素之一。明君应该关爱民众,重视民生,才能真正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