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病媒监测报告指出,上海蚊虫数量显著上升】随着出梅后的气温上升和降水增多,上海市内的蚊虫繁殖愈发活跃,数量已达到全年最高峰。最新的监测数据表明,传播登革热等传染病的白纹伊蚊数量也在持续攀升。
面对蚊虫的肆虐,许多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防蚊诀窍”其实并不靠谱。以下几类人群特别容易受到蚊虫的“青睐”:
1. 新陈代谢旺盛、易出汗的人群,以及二氧化碳排放较多的人,由于蚊子的感知系统对这些特征的人群更为敏感。
2. 喜好化妆的人群,因为某些化妆品中含有的硬脂酸等成分对蚊子具有吸引力。
3. 偏爱深色着装以及在弱光环境下活动的人,因为蚊子喜欢在黑暗环境没。
4. 小宝宝由于皮肤、新陈代谢快和体温偏高等特点,也更容易受到蚊子的叮咬。
关于防蚊,市面上涌现出众多“秘诀”和“法宝”,但其中很多并不科学有效:
1. 驱蚊贴、驱蚊手环等产品的防护效果有限,它们主要是通过释放蚊子不喜欢的气味来驱蚊,但作用范围有限,持续时间也不长。
2. 通过涂抹或食用洋葱、大蒜、生姜等榨汁的方法,以及喷洒维生素B1溶解液或口服维生素B1来驱蚊,这些方法并没有充足的证据支持其有效性。
3. 大量种植薄荷、香茅、柠檬草等植物的驱蚊效果也不理想,而且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4. 超声波驱蚊产品的效果更是难以保证,发出的超声波是否真正为蚊子所不喜尚无法确定,而且不同种类的蚊子感知的超声波频段也可能不同。部分超声波驱蚊器发出的单调声响还可能对产生不良影响。
除了上述防蚊方法外,针对遇到特定虫子时的处理建议也很重要。例如遇到隐翅虫、绿刺蛾幼虫、蜱虫和蜜蜂时,不要随意拍死,应了解并遵循正确的处理方法。这些虫子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不当的处理方式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面对这些虫子时,我们应保持理性并采取正确的方法。
为了有效防蚊,我们应选择科学的方法来进行防护,而不是盲目相信没有科学依据的“秘诀”和“法宝”。更多防蚊信息及虫类处理建议,请关注周到上海等新闻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