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晋时期的史学家、地理学家常璩被誉为“方志鼻祖”。他将历史、地理、人物三者相结合,创立了完备的、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记事方式,为后来的地方志书树立了典范。他所撰写的《华阳国志》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著作,为研究西南地区的历史、人物、民俗和山川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作为第二批被誉的四川历史名人,常璩的杰出贡献广为传颂。
在探寻常璩的故事和历史背景时,人们不禁对其名字中的“璩”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璩”字如何发音?其背后又蕴怎样的寓意呢?
“璩”字的正确发音是q(与“渠”字同音)。在解释上,它有两种主要含义。一是作为耳环的称谓,如《说文新附》所载:“璩,环属。”二是代表一种美玉,邹阳的《酒赋》中亦有提及。“璩”还作为姓氏存在。
关于“璩”姓的起源,有一种说法认为其源自春秋时期的卫国上大夫蘧伯玉。人们熟悉的成语“”的故事,便与蘧伯玉有关。在春秋时期,颜阖听闻卫国太子蒯瞆的性格后,前往卫国拜访贤者蘧伯玉,寻求教导太子的方法。蘧伯玉用螳螂挡车的比喻,告诫颜阖要谨慎。
据记载,“蘧”姓在唐朝天宝年间演变为“璩”姓。蘧伯玉的后裔传到27世时,因遭遇,其家族将姓氏分别改为“璩”“瞿”和“渠”,以避祸。其中,“璩”字寓意着后人不、不坐车,愿做布衣平民,传承耕读的家风;加王旁(古汉语称王字旁为玉旁)以不忘先祖“伯玉”。“璩”姓自唐朝至今延续。
有说法认为“琚”姓是由“蘧”或“璩”演变而来。关于这种演变的说法,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可能是由于汉字简化的误导。例如,“據”的简体字是“据”,“劇”的简体字是“剧”,因此“璩”的简体字被误认为是“琚”。“琚”字的读音为j(居),指的是古人佩戴的一种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关注微信公众号ihxdsb或QQ号进行报料,一经采纳将给予费用酬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