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金庸的《天龙八部》时代,段誉和扫地僧都是令人瞩目的武林人物。虽然他们同为那个时代的人物,但他们的历史背景却有所不同。段誉的历史原型是大理宣仁皇帝段正严,而扫地僧则似乎来源于《三十三剑客图》中的寺行者。尽管两人都有着举世无双的武功,但扫地僧的武功更是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
《天龙八部》的时代背景是江湖豪杰辈出的乱世。慕容博为了复兴大燕国在武林掀起风浪,萧远山为复仇而滥杀无辜,而鸠摩智则为了“武功天下第一”的名号四处挑衅。在这个乱世之中,作为武林第一人的扫地僧,本应以绝顶武功造福武林,但他却选择隐居在少林藏经阁内。
通过了解段誉的死因,我们可以揭示其中的真相。段誉的历史原型是大理宪宗宣仁皇帝段正严,他晚年因诸子内争外叛而选择禅位为僧。在金庸的另一部作品《射雕英雄传》中,一灯大师也提到了段誉的结局。
段誉晚年出家为僧,隐居在天龙寺中,这与扫地僧隐居少林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金庸笔下的武林高手到了晚年,往往都会皈依,无欲无求。如段誉和郭襄皈依佛门,王重阳和张三丰则皈依。段誉身为帝王,拥有举世无双的神功,但晚年却因诸子侵害而看破红尘,进入天龙寺中隐居,将的一切视为天上浮云,一切都是幻象。
扫地僧同样如此,他对江湖的纷争已经厌倦,于是在佛门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他隐居少林,就如同段誉一样,都是在入世后选择出世,于佛门之中寻求内心的“乌托邦”。
扫地僧的佛法修为了得,江湖对他而言已经没有吸引力。他多次提醒玄澄大师放下武学,勤修佛法,由此而得开悟。他和段誉其实是一类人,都厌倦了江湖的纷争,都在佛门中找到了内心的安宁。
金庸笔下的江湖高手到了晚年,往往对“名利”二字失去兴趣,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修行的境界。扫地僧和段誉都是这样的人,他们厌倦江湖纷争,选择在佛门中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