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是中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趣的是,尽管《二十四史》涵盖了从上古到明末的历史,但其中竟然缺少了一部非常重要的史书,那就是《明史》。按照传统,正史的编纂应该按照朝代的顺序进行,而《明史》作为明朝的正史,本应该在《宋史》、《元史》之后编纂。然而,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乱和清朝统治者的政策,导致《明史》的编纂工作被延误了很长一段时间。
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开始正式编纂《明史》,最终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完成。虽然《明史》最终得以问世,但其编纂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使得它在历史学界备受争议。例如,对于明朝末年的政治和历史事件,清朝统治者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对其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了删改和歪曲。
尽管如此,《明史》仍然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了解明朝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反映了《二十四史》在编纂过程中的一些曲折和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