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头琴以其独特的马头装饰而得名,是蒙古族历史中流传久远的弓弦乐器,深深融入蒙古族的文化生活中,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位于吉林省的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县被誉为“马头琴之乡”,那里马头琴选手的广场齐奏曾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广场上的马头琴演奏,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展现。早在2006年,马头琴音乐便被列入“第一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在2007年再次被选入“吉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充分显示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关于马头琴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一位牧人因思念死去的小马,创造了这件乐器。他采用小马的腿骨作为琴柱,头骨作为琴筒,用马尾制成琴弦,并特制了一个雕刻成马头的琴柄,因此得名“马头琴”。
这种乐器的构造相当精细,便于携带。琴上有一个高昂的马头雕塑,琴杆细长且连着梯形的共鸣箱。两支弦轴分别置于马头的左右,紧拉着琴弦,琴弓则与琴体分离。演奏时,演奏者采用坐姿,将音箱夹在之间,琴杆偏向左侧。左手持琴并按弦,右手则用马尾弓拉奏。其演奏技巧丰富多样,包括颤指、滑音、双音、拨弦、揉弦和泛音等。
现代的马头琴不仅能独奏、齐奏或伴奏,还出现在各种正式和隆重的场合,如民间的婚典仪典和亲友聚会等。其独特的演奏风格充分展示了蒙古族的文化风情和的豪爽性格。作为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马头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情感表达,具有深厚的社会和民俗传统基础,发挥着传播文化、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重要功能。无论是在宁静的草原生活还是激昂的英雄场面中,马头琴都能以其美妙的音乐,完美地诠释蒙古族的文化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