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说一个人文明是什么意思

说一个人文明是什么意思

【艺点】

●孩子们眼中的风,是怎样的呢?他们充满童趣地描绘:“春天的风是嫩绿色,因为它让柳枝吐露新芽”;“北风肯定是银灰色,像刀光一样冷峻”。

●评价儿童画,不应以的“像与不像”为标准。每幅童画都如同露珠中的世界,微小却完整,脆弱而充满生命力。

【编者按】

郑勤砚深度解读少儿美术教育:

郑勤砚强调,少儿美术教育应以“问题导向”为核心。问题的价值不仅在于标准答案,更在于激发儿童建立“自我与世界的认知地图”。在美术学院附中的实验课堂上,她常引导学生:“艺术家和科学家都是世界的提问者——梵高用旋转的星空探索宇宙的节奏,张择端用《清明上河图》解读市井文明的本质。”真正的艺术启蒙,应当让儿童在“疑问”与“思考”的张力中,培养出独特的认知触角。

在“万物有灵”的主题课程中,一个简单的问题——“风有颜色吗?”就能激发孩子们无限的想象。随着课程的深入,孩子们会接触到宋代的马远《水图》中十二种水的形态以及康定斯基抽象画中的线条韵律。一个男孩通过丝网印刷叠加LED动态光影,创作出《风的情绪色谱》。当问题具有生长性时,儿童的思考会自然跨越学科边界,形成完整的认知闭环。

艺术的力量蕴藏在“进行时”的轨迹中。我们应将评价的焦点从“画得如何”转向“如何成长”。通过“三面镜子”的隐喻引导教师观察创作过程:一是显微镜,捕捉材料实验中的意外美学;二是慢镜头,关注儿童艺术突破的关键时刻;三是广角镜,观察学生在跨学科、跨文化学习中的文化认知变化。孩子用“过程之眼”观察世界时,他们会明白艺术不只是复制和模仿,更是在观察中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面对儿童画作时,我们需要用“第三只眼”来观看,不仅要看到线条和色彩,还要听到画作背后的情感和故事。这些用真心密码编写的视觉诗篇,才是艺术教育最珍视的“元创作”。评价儿童画需要摒弃化的标准,而应关注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情感表达。

郑勤砚进一步指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当代社会的一大趋势。在艺术作品中融入科技元素,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例如,在科学教材中,“爱护地球家园”的课程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现,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关注环境问题。数字技术也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工具,帮助孩子们在跨媒介的创作中拓展思维。技术的引入需要适度,保持手工创作的“不可预测性”,让孩子们的艺术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儿童美育的转型需要以文化浸润为根基、跨学科实践为方法、技术辅助为延伸,培养具有审美感知力、创新思维与文化自信的下一代。

文章继续探讨儿童美术教育与科学、技术的融合。以美术学院少儿美术研究中心的实践为例,当孩子们触摸青铜器纹样、用数字画笔重构敦煌藻井图案时,他们正在建立与世界对话的多元通道。这种对话需要打破媒介壁垒,构建艺术认知的“生态系统”。孩子们在跨媒介的创作中展现出天然的本能,他们不仅是在创作艺术作品,更是在构建空间叙事、捕捉时间切片。文章以一个七岁男孩的创作过程为例,说明孩子们在融合绘画、影像、声音的综合艺术实践中展现出无限的潜力。课程设计应当珍视这种本能,并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探索跨媒介与跨文化的融合。


说一个人文明是什么意思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