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前往日本旅游的游客数量逐年增长,许多人对日本众多面积狭小、设备陈旧、设计理念滞后的饭店和旅馆等住宿设施感到意外和失望。当时经济蓬展,进入21世纪后,随着北京会和上海会的筹备和举办,新建住宿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2010年开始,住宿设施的面貌逐渐改善,这标志着日本住宿业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时期,与不断增长的旅游人数紧密相关。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自2014年起,日本涌现出许多关于旅游促进经济的畅销书,如《塑造理想日本之旅》、《深山小旅馆吸引外国游客的秘密》等。这些书籍反映了旅游业繁荣背后的故事。
在短短的几年间,到日本的外国游客数量从2012年的近840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超过2870万人次。日本设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接待超过4000万人次的外国游客,到年更是目标接待超过6000万人次。尽管许多人对现有的住宿空间的设计赞不绝口,但这些服务和空间并非因应大量的游客需求而诞生的,而是在那些畅销书走红之前就已存在。
与其他服务行业一样,日本旅游业秉持“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致力于满足游客的各类需求,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体验。那些体验过此类服务的人希望将这种“住宿环境”引入其他地方,进而创造新的事业机遇。虽然建筑中的硬件部分难以移植,但建筑本身作为支持服务的平台受到了广泛关注。尽管城市中的住宿建筑多以饭店和旅馆命名,但乡村或旅游区的住宿建筑种类繁多,受到各种语言的影响,命名多样且不易记忆。日本的住宿环境被国外概括为“民宿”。
日本的民宿确实指的是分布在乡村或旅游地的住宿建筑。根据日本的《旅馆业法》,民宿通常需要获得简易住宿设施经营执照。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1994年的《农山渔村余暇法》中。近年来,利用这一的小型民宿数量激增。建造供人居住的设施需接受法律检查,而饭店与旅馆的分类和定义由法律明确规定。尽管出现了以和式房间为主的旅馆,使得区分饭店与旅馆变得困难,但这仍是定义范围的不确定性以及设计、使用和多种需求的结果。
在梳理饭店和旅馆的不同特征和类型时我们发现,民宿被视为那些小型且高品质的住宿设施的代表。考虑到各地区游客对日本民宿的认知、实际建设情况以及全球范围内对民宿的一般理解,日本早在1994年就建立了与民宿相关的法律框架,明确了民宿的使用目的和基本建设要求。尽管民宿在建筑设计上属于小型简易住宿设施,但其设计目标和方法仍属于住宿设施的范畴。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名称和叫法,包括西式的饭店宾馆与和式的旅馆等,使得把握这些住宿设施的名称变得相当不易。在日本复杂多样的法律、行政条例管理下,我们可以大致明确住宿建筑的范围。其中给旅行者留下“民宿”印象的现代日本民宿可能是混合了传统的和风空间与现代西式元素的设计来适应旅行者的多种需求。至此只是大致梳理了日本的住宿建筑的情况待续整理之后我们会更清晰地看到日本的住宿行业的概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