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江之旅再次引起了他深深的共鸣。可能是因为他对于这里的三处世界遗产的深厚感情,他首先选择了前往草庵,并且不止一次地造访。
在深冬时节,北方天寒地冻,而晋江却像有东海之风拂面,为草庵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寺下一园的梅花,在摩尼教石寺的石阶下灿烂绽放,古梅初绽,花色繁多,清香弥漫,走进草庵的一刹那,仿佛梅香被阳光与蜜蜂的羽翼带进来,一片寂静中,春意盎然。
走进草庵,他欣赏弘一所写的楹联,青灯、黄卷、狼毫,笔笔圆润,提按转折间锋芒皆寂。他深感李叔同变成弘一后的心境,心随其无欲而纵横,心便静了下来。他还对安平桥情有独钟,这里与他书写的关于洛阳桥的回忆,隔着千年时空相互映照,海浪犹如舌般千年不息。他的脚步虽未落在安平桥上,但带往晋,却如同北方血脉般的一地烟火。
那天,他从晋阳古城飞抵晋江,俯瞰山河,三晋大地翼下隐入烟云,而晋江却是他眼中的生命之河。永嘉之乱、八王内讧,宫斗、波及平民百姓,西晋元帝南渡过江后,豪族与百姓进入金陵、吴越之地,其中一支远涉闽南,以观东海。为了记住北方部族发自西晋、源出大槐树下,南迁闽越的旅人将这条梅溪命名为“晋江”,告诉后人,根在中原,在北方。仲夏傍晚,他靠近晋江时,心中涌现出许多思绪。西晋子民万里迁徙闽南,故乡不可望,唯有芦荻满山。他从三晋来,却看到与晋阳城酷似的四合院,曾经的烟火红尘仿佛仍在。那是千年不绝的烟火气息弥漫于晋每一个角落。
磁灶镇与陶瓷窑紧密相连。多少年来,袅袅烟火未曾熄灭。他驻足观展于磁灶镇陶瓷博物馆内,始知磁灶窑的第一缕窑火燃于南朝年间,至今已逾千年。从陶瓷器皿可以考据出磁灶镇窑工生产的陶器深深打上了北方的烙印。那是一幅万里烟火迁徙图。他从德化、从安溪流淌下来的那条江以及从罗溪镇朴鼎山流入泉州湾的洛阳江都让他思考着家族的渊源与传承。走出磁灶镇陶瓷博物馆后他仰望天空时感受到家乡与远方的联系以及时光之河的流淌。梅溪作为磁灶陶瓷运往泉州港的水上通道见证了千年的商贸繁荣。拾阶上山看到金交椅山上的瓷窑旧址以及梅溪绕古瓷窑旧址流向大海的情景让他感叹千年烟火的不灭之魂。磁灶镇的陶瓷产业在年轻一代的创业精神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他们瞄准市场需求请来一流设计师创新烧制技术让瓷砖畅销欧美等地。然而他们心中总有一股不灭的火焰来自远古的北方奔突在地心之中。在参观私人藏家的磁灶镇陶瓷展馆时他惊叹千年瓷镇陶瓷制品的丰富多样以及陶工们的精湛技艺和无尽辉煌。夕阳下他们沿着梅溪参观保存最完整的蜘蛛山古窑感受着时光的倒流以及磁灶镇的古村落的韵味和历史感受着千年的沧桑和岁月的流转。伫立于蜘蛛山龙窑前他仿佛看见千年的窑烟和海风梳裹下的盛景以及一代代实业家继承“晋江经验”将磁灶镇的烟火燃得更旺重现昔日繁华的情景让他心生感慨和赞叹随着繁花一梦千年间烟火炫目烈焰奔突融入晋朝云暮雨他也唯有追随那千年的烟火轨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