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三坡的野性之旅
自新冠以来,长时间戴口罩的禁足生活令人心生向往自由。国庆中秋双节黄金周,孩子们各自玩乐,我决定走出家门,寻找一丝野趣。去哪里?北京周边的景点大多已游览过,最终选择了野三坡,那里的野,是一种撩人的魅力。
二号晚赶到野三坡,就近住下。早上醒来,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榜书作品《山门》。走进野三坡的百里峡,仿佛真的进入了大山之门。峡谷两侧的山石犹如两扇高耸入云的大门,蜿蜒伸向大山深处。穿行其中,时而一线天,时而云雾缭绕,犹如时光在地下的隧道中穿行。脚下潺潺的泉水声,宛如人间仙乐。进入山门,峡谷分两道,一右一左,可上可下,其中蕴深深的禅意。若用无人机拍摄,这景色便是一个太极图。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题在《山门》作品中的那首禅诗。
从野三坡出来,我心中不禁疑惑:这十分清幽的野三坡,究竟何处为野?哪三坡又是何处?为何称之为野三坡?无人能说清,百度也无法解答,它是个谜。百里峡虽只开发了十里八里,那未开发的峡谷又藏着怎样的秘密?不必纠结其名字的来由,即便是十里之峡,也足够让人感受到野的魅力。人生本就有野的基因,或者说,野性是人性的本真。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释放野性,是生活的乐趣。比如体育竞技、卡拉OK、旅游、等,都是释放野性的方式。
在野三坡的峡谷中穿行,虽然游人众多,但整体感觉依然清幽。山谷深幽,泉水细腻清澈。山坡陡峭,与地面近乎九十度。仲秋的气候宜人,只有峡谷中的灌木丛,有些野气。这些灌木丛并不高大,随意地贴在峡崖上,显得低调安详。野三坡的野,是一种有韵致的亲近,适度而不过度。
说起野性,它是人性的本真之一,但不可过度。因此有歌曲劝诫:路上的野花不要采。清朝某皇上因过度放纵野性,中了天花一命呜呼。野色、野酒、野游等都不能失度,过头了便没了趣味。
被两边的山门峡谷挤压着朝前走,沿途几乎没看到什么野生动物。百里峡的进口处有一座松鼠草雕塑,但沿途并没有松树,更无高大的松树,与我心中的神龙架相比有很大不同。神龙架松树高大粗壮,更有神秘的野人传说。虽然野三坡没有野人的传说,但如果有了这样的传说,会更加吸引人。
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与野如影随形地存在于的人文里。、文学、书法绘画等都有文野之分。本质上讲,文与野是一个的两个面。我的艺术汲取各方之长,喜欢野性但也不排斥文明。我主张文与野、官方与民间的互动融通,以王者气度处江湖之远,以浪子心态居庙堂之高。
野三坡位于太行山脉,开发较晚,没有历史名人的诗词章句,这是个遗憾。它需要时间的积淀。尽管没有直接关联的历史名人,但我想当年李白、杜甫、苏东坡若经由此地,一定会被其风光所吸引,留下千古佳句。我仿照《山门》作品中的诗韵,写下几句话:百里野峡两扇门,进得山门峡两分;上去逆水下顺水一线天上一线云……无尽的野思正纷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