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罕见的乐器,现今的存量大约只有20件,它曾在整个欧洲广泛流行。这种乐器被莫扎特称为“Spattisches Klavier”,名称源自其制造者Spath,而当时的意大利人和法国人分别称之为“cembalo angelico”和“clavecin harmonieux etceleste”(这里的cembalo和clavecin都是羽管键琴的意思)。它的声音非常独特,介于羽管键琴和钢琴之间。
这种乐器的音色体验是这样的:当你用右手弹奏时,音色犹如Alexei Lubimov演奏的C.P.E. Bach的Tangere中的旋律,左手则伴随着同样的和谐。在英语世界中,人们称之为“tangent piano”,而我们暂时称之为“古槌琴”。
古槌琴不仅在外观上与羽管键琴和钢琴相似,其音色也是二者的融合——低音部分像羽管键琴,高音部分则更像早期的钢琴。要了解这种乐器的起源,我们必须先认识“fortepiano”这一词汇。
虽然“fortepiano”有时被译为“古钢琴”,但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它并没有“古”的意思。这是一个由意大利词汇组成的词,其中“piano”意为轻柔的、弱的,而“forte”则是强烈的、重的,因此“fortepiano”的意思就是轻重音交替。在钢琴诞生的初期(即十七世纪),钢琴之父克里斯托夫里称其为“gravicembalo col forte e piano”,可以简单翻译为能弹奏轻重音的羽管键琴。这个名字准确地描述了当时钢琴的主要特征。
小键琴和大键琴(即羽管键琴)是钢琴的近亲,它们在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流行起来。羽管键琴是通过类似吉他的拨弦方式发声,音符没有强弱和长短的变化。而小键琴虽然是击弦发声,但更像弦乐器,多个琴键共享有限的琴弦。它的体积小,琴弦的张力小且共鸣板小,因此声音的强弱变化并不明显。fortepiano却不同,它通过音槌敲击琴弦发声,每个琴键背后都有独立的琴弦。弹奏力度越大,音槌敲击琴弦的速度就越快,发出的声音也就越响亮,因此能够产生明显的强弱对比音效。
现在我们来重点介绍古槌琴。早期的现代钢琴会在琴槌外部包裹皮革和毛毡,但古槌琴的琴槌是木制的,没有任何包裹材料。这可能就是它产生特殊音效的原因——既能呈现出羽管键琴的音色,又能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古槌琴诞生于十八世纪早期,曾经风靡欧洲各国。它的音域也从最初的五个八度扩展到六个八度,音效足以与当时的钢琴相媲美。在十八世纪晚期到十九世纪早期,它逐渐衰落,被fortepiano所取代,后者逐渐发展成了拥有88个琴键、金属框架的现代钢琴。由于古槌琴的流行时间较短,专门为它创作的音乐作品也寥寥无几。但是的儿子、同时也是作曲家的C. P. E为它创作了不少作品。
最近,俄罗斯钢琴家阿列克谢鲁比莫夫录制了一张古槌琴独奏专辑,其中的音乐都是出自C. P. E的作品。米克洛斯斯潘伊也曾录制过相关的作品。鲁比莫夫的这张专辑能否让人们重新发现这件独特的乐器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同时我们还分享了演奏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fortepiano视频。接下来我们可以共同欣赏这一美妙音乐的体验。(听木)期待着这件乐器的声音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美好与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