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不是一条关于“一位年仅十四岁的女生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的新闻,我或许不会意识到新概念作文大赛已经走过了第二十三届。
在这众多获奖者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这位年仅十四岁的初中生,她在三小时内创作出五千字佳作,不愿成为学习的机器,被誉为“扫眉才子”。因为韩寒、郭敬明等代表人物的名气,“新概念作文获奖者”的名号曾经颇为响亮。
但实际上,每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往往有数十个,还按照年龄分为三组,再加上二等奖、入围奖,获奖人数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稀少。在我们身边,甚至可能隐藏着不少与新概念有关的人。
尽管新概念大赛持续举办,韩寒和郭敬明这些早期的代表人物却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他们各自忙于自己的事业,对于新概念大赛的身份已经显得不再重要。
与此新一代的获奖者们正在崛起。他们或许已经在文学的世界里留下了自己的痕迹,或许正在探索新的领域,努力寻找自己的道路。就像当年背过的新概念金句,曾经是我们青春时代的黑历史,如今却成了回忆中的一部分。
事实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此。除了文学创作的才华,它还孕育了一种反叛的精神。许多参赛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他们自称与世界作,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反叛的精神并不等同于真正的文学创作才华。就像那位获得一等奖的柏老师所说,他参赛的动力并非出于对文学的热爱,而是“觉得自己很厉害”。他并不排斥应试系统,实际上在考试中仍然表现出色。尽管新概念作文大赛为许多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真正的文学之路。大部分参赛者可能只是借助新概念的名气发表了一些作品后,便回归到了旧有的生活轨迹中。而那些真正坚持文学创作的人,也许最终会转型成为其他领域的人。这也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大魅力所在。虽然以反叛为名的新概念最初引发了广泛关注与参与但因为种种原因仍不乏学生把参加比赛看作是一条可以获得文学领域学习道路的保送资格而与韩寒等在追求真正创作层面的进步稍有出入让普通人在惊叹他们的文学才能之余也开始探寻属于他们与文学有关的起点而后最终可能会回归平静的道路或与世界携手的起点相比那个时刻似乎成为了人生中最后一个与文学有关的时刻不可否认的是新概念作文大赛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平台许多年轻人的文学梦想从这里起航但最终走向何方仍需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而新概念的魅力也正是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让年轻人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追寻自己的梦想尽管最终的结果可能并不如人意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经历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