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时期,我接触到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其中一位名叫李沅芷的年轻女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名字源自屈原的《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这一发现让我对取名之美产生了赞叹,但当时并未深入了解。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芷”“兰”等词汇在古典文学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兰”,作为楚辞中常见的“香草”意象,更是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探寻“兰”的奥秘时,我发现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兰”与现今所称的兰花并非同一物。古代的“兰”多生于水边或下湿之地,以叶为主要特征,更注重其实用价值,如作为佩饰、泡制洗澡水等。而兰花则主要以其芬芳的花朵著称,生长在山林中。
通过阅读更广泛的文献,我了解到古人对“兰”早已有详细的分疏和辨别。如西汉王逸注的《楚辞•离骚》中提到:“兰,香草也。”而《神农本草经》则详细描述了兰草的各种功效。这些古代的描述与今天的兰花显然有所不同。
古代的“兰”,无论是花还是叶,都有香气,干燥或潮湿时香气不变,可以作为佩饰。而兰花的花虽然芬芳,但其叶并无香气,且花容易枯萎。这也是古代“兰”与兰花的一个显著区别。
从先秦到唐五代,关于“兰”的公共知识是一致且稳定的,即“兰”是一种泽兰类香草,多生于下湿之地,用作香料、草和佩饰等。这与我们今天所称的兰花完全不同。
近年来,我读了南京师范大学程杰教授的长文《兰花起源考》后,对兰花的历史起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原来兰花始于北宋中叶,在宋代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并广泛种植于巴蜀、荆湘、江南等地。
兰花与古之兰草同为草本而具气息,出现在楚国核心地区,生长在山野幽谷之地,与《楚辞》中的“沅有芷兮澧有兰”等说法相契合。与此传统兰草的生活应用逐渐衰落,人们对其认识模糊,而花卉种植欣赏的兴趣却明显高涨。新出现的兰花得以袭用“兰”名,并迅速上升为传统名花。
古代植物名称复杂,一名多指的情况很常见。例如,“芙蓉”既指“木芙蓉”又指“水芙蓉”。而“兰”则有所不同,今天我们提到“兰”往往只知有兰花,而忘记了古代的佩兰。无论是佩兰还是兰花,都与湖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湖南被誉为兰文化的发祥地。
《楚辞》是第一部浪漫诗歌总集,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思想深邃,情感浓郁,展现了文学的经典之美。
通过对古典文学的学习和探究,我不仅对“兰”的起源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也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