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湖北的经济版图中,武汉作为无可争议的龙头城市稳居榜首,拥有绝对的优势。而襄阳与宜昌作为湖北省的重要副中心城市,长期围绕“湖北第二城”的称号展开激烈的角逐。这不仅反映了这两座城市之间的较量,更体现了湖北区域经济的活力与潜力。
到了2024年,这场竞争态势出现了新的变化。宜昌凭借强大的经济发展势头,以GDP总量超越襄阳,时隔八年重新夺回湖北第二城的地位。这一结果引起了广泛关注,引发了人们对这两座城市未来发展的极大兴趣。
回顾历史,2003年湖北省确立了“一主两副”的发展战略,为襄阳和宜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起初,这两座城市的发展态势相近,GDP长期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先后突破了多个大关,在中西部非省会城市中崭露头角。襄阳依托汽车产业的蓬展,享受时代红利;而宜昌则凭借丰富的水电资源和磷矿优势,建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2018年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提出,对宜昌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宜昌的临江化工厂面临停产搬迁,经济增速骤降。在此期间,襄阳的GDP总量一度领先宜昌,差距逐渐扩大到340亿左右。宜昌面对挑战,充分发挥磷矿优势,积极引入锂电池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发展迅猛,逐渐缩小与襄阳的差距。到了2024年,宜昌的经济发展势头更为强劲,成功突破6000亿大关,实现了对襄阳的反超。
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看,宜昌以410万人口创造了6191亿的GDP,人均GDP达到了15.27万元,相比之下,襄阳580万人口对应的GDP为6102.41亿,人均仅10.52万元。宜昌在人均GDP方面的优势,显示了其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相对较高。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宜昌也略高于襄阳,这表明宜昌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相对较强。
襄阳地理位置优越,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襄阳东站规模较大,在铁路运输方面优势明显,形成了“米”字形高铁网络,方便与全国各大城市的联通。公路交通也十分发达,为货物运输和人员往来提供了便利。
宜昌则是“三峡门户川鄂咽喉”,其三峡机场不断扩建升级,航线日益密集,提升了与外界的空中联系。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宜昌的航运优势突出,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五年全省第一。
在城市建设方面,襄阳常住人口和建成区面积略大于宜昌。而宜昌则在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方面有一定优势。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襄阳。
襄阳和宜昌的“第二城”之争仍在继续。这场竞争并非零和游戏,它们的GDP合计占全省的20%,是支撑湖北“金三角”格局的核心力量。未来,随着湖北“一主两副多极”战略的深入实施,两座城市有望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共同推动湖北经济迈向新的高度。它们的竞争与合作,将促进湖北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