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气凝胶复合保温隔热材料

气凝胶复合保温隔热材料

气凝胶作为一种具有超低热导系数和极低密度的固体材料,被誉为“神奇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能如超长寿命、超强的隔热性能以及超高的耐火性能,引发了广泛关注。它的颜色,宛如薄雾,又被亲切地称为“蓝烟”。

这种神奇的材料早期主要应用于航天、军工和国防等高科技领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发的创新,逐步扩展到了石化、工业、建筑、交通以及日常生活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在新兴领域如电极载体材料、催化材料、传感材料、纳米灭菌材料以及物释放等方面,气凝胶的研究和应用非常广泛。

在全球市场上,气凝胶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工业管道保温,特别是在油气项目、工业隔热以及建筑建造隔热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气凝胶在电池隔热技术方面带来了重大的技术变革。根据相关数据,预计到年,全球气凝胶市场规模将达到37.43亿美元,未来十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7.6%。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气凝胶对于解决锂电池在极端环境下的保温和热失控问题具有显著效果,已成为锂电隔热材料的首选。

气凝胶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31年,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实现产业化。由于早期干燥过程的成本较高,气凝胶主要应用在高端的航天军工和石化领域。随着国内技术的突破和的支持,气凝胶的规模化生产逐渐成为可能。特别是国内首套超临界二氧化碳气凝胶干燥设备的投产,标志着气凝胶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气凝胶具有纳米多孔网络结构,其孔隙中充满气体,这种独特的结构带来了无对流效应、遮挡板效应以及长路径效应,使得气凝胶具有出色的隔热性能。与传统的保温材料相比,气凝胶的保温性能更加优异,用量更少,更换周期长达20年,全生命周期的使用成本更低。

气凝胶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原料成本和使用寿命的平衡是制约其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数据表明,材料成本和制造成本是气凝胶的主要成本来源。降低气凝胶的成本主要需要从干燥成本和原料成本两方面着手。

气凝胶产业链包括上游前驱体、中游气凝胶材料制品和设备、以及下游应用等环节。上游包括硅源、功能性硅烷等;中游则是气凝胶基材的加工和销售;下游则是气凝胶的应用领域,如油气管道保温、动力电池等。随着工艺进步和规模化生产,气凝胶有望逐渐替代传统绝热材料,尤其是在工业和设备领域的应用速度将加快。

随着支持、技术突破和市场规模的扩大,气凝胶行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全产业链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和市场渠道优势有望脱颖而出。多家企业已经入局气凝胶行业,推动行业产能加速扩充,未来这个行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如需了解更多关于气凝胶的信息和行业最新动态,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专业人士。


气凝胶复合保温隔热材料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