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失之毫厘是什么意思

失之毫厘是什么意思

生活中的成语故事解读——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上一期我们讲解了成语【百步穿杨】,大家是否还记得那个关于古代射手精准箭术的比喻呢?如果对它的来历有所疑惑或者想要重温故事的朋友,可以随时翻看之前的记录哦。

今天,我们又为大家带来了另一篇有趣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同探索它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吧。

成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出处】:《礼记•经解》中有一句话:“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这句话被用来形容微小的误差可能导致巨大的失误。著名学者闻一多也在其《屈原问题》中提到这一成语,用来表达对某些观点的误解所带来的巨大差异。

【释义】:这句话告诉我们,一点微小的误差,可能会导致结果出现巨大的偏差。这如同生活中许多事情,如果我们开始时不能认真把握好方向和方法,一点点小的错误可能导致最后的差距难以弥补。比如射箭比赛时的一个小角度偏差可能导致目标偏离得很远。所以我们要牢记:开始时的一点微小误差都不可忽视,因为它们可能影响未来的成败得失。同样也可以理解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和过程,避免因为疏忽大意而导致最终的失误。这也是一种提醒我们做事要严谨细致的态度和追求完美的精神。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赵充国奉命平定西北地区叛乱。他观察到叛军军心不稳,决定采取招抚策略,成功使大部分叛军投降。然而当汉宣帝命令他出兵时,他的行动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后来他在收集军粮的过程现了失误导致了叛乱扩大。赵充国对此深感遗憾地说:“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反映了他对小小失误带来的巨大后果的感慨和后悔。

【计量解读】:这个成语背后也蕴含了古代的计量思想。“蚕所吐丝为忽”,“十忽为秒”,“十秒为毫”,“十毫为厘”,这是古代的计量单位换算关系。而在这个成语中的“里”,是古代长度计量的单位。在古代,“里”最初是用来表示居住的单位和面积单位,后来才逐渐演变成长度单位。“里”在古代的定义随时代而变化。唐代以前,“六尺为步”,“三百步为里”。按照一尺约等于23厘米计算的话,成语中的“里”大约相当于现代的414米,“千里”则约合现在的414公里。这个成语不仅告诫我们注意细节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古代在计量方面的智慧和演变历程。


失之毫厘是什么意思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