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后的胡同里,一群孩子正在玩弹珠子游戏,弹珠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坐在门口织毛衣,毛线针穿梭间发出柔和的“嗒嗒”声。这些声音与慵懒的时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面。
言归正传,现在是学习时间!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骈”字。可能有些读者对这个字并不熟悉,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骈”字的读音为pin,与常见字“便”同音。《说文解字》中对该字的注音为部田切。
你对“骈”字有多少了解呢?如果你还不熟悉这个字,那么现在就在评论区输入它的拼音,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记住它。
接下来,让我们探讨一下“骈”字的造字本义和字源演变。
“骈”字的篆书字形由“马”和“并”两部分组成。左边的“马”描绘的是一匹马的形象,表示它是一种善跑的力畜。右边的“并”表示两个事物相连。
该字的造字本义是两匹马齐头并列,共同拉动一辆车。在金文中,“马”和“并”的形象更加直观。到了隶书阶段,篆书字形中的“马”被简化,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马”字部首。楷书则进一步规范和简化了字形,使得“骈”字的书写更为便捷。
在《说文解字》中,“骈”被解释为两马并驾。这个字的本义在古文中经常出现。例如,《尚书大传》中就有“然后得乘饰车骈马”的描述,描绘的是两匹马并驾的华丽马车。后来,“骈”字的含义逐渐扩展,开始用于指代并列、并联的事物。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解释了“骈”字。他强调了该字的形声特点,揭示了它所表达的并列、成双的意义。段玉裁还提到了“骈”字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说明了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含义。
“骈”字的主要含义包括:两马并驾一车、两物并列或对偶、并列的事件、并联、、罗列等。“骈”还通“胼”,指手掌脚底上的硬皮。在文体方面,“骈”也指对仗工整、字句两两相对的文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骈四俪六”这个成语,形容的是那些文辞华丽、对仗工整的文学作品,尤其在正式的文体如祭文、挽联、、通电中较为常见。鲁迅在《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中也提到了这个成语,用以形容那些典丽堂皇的文体。
关于“骈”字的介绍就到这里,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学到新知识!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不妨点个赞、关注一下。我们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