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宴会的那一瞬,牵绊一生
北宋庆历年间的宰相晏殊府中,他的第七子晏几道正在书桌前刻苦读书。这位出生在富贵家庭的公子哥,每日都被父亲以科举的标准严格教导,四书五经、琴棋书画让他的生活充实而忙碌。这位众人眼中的学霸,却对填词作曲有着独特的偏爱。他经常偷偷参加好友沈廉叔、龙的宴会,那里美酒、歌舞相伴,更有四位貌若天仙的歌女——小莲、小鸿、小苹、小云。
宴会上,晏几道为歌女们作词并谱曲,他的才华令众人赞叹不已。其中,小苹最让他心动。她身穿绣有“两重心字”的罗衣,弹奏琵琶时眉眼低垂,一曲《相思》如泣如诉。晏几道曾回忆,每得一解,即与诸儿共饮,听其词,乐在其中。那时的他,借着醉意挥笔书写,用词句传达自己的情感,字里行间都隐藏着少年的心事。
从繁华到寂寥的转折
然而好景不长,沈、陈二人相继离世,四位歌女也流落四方。晏家因晏殊的去世而逐渐衰败,昔日繁华,如今只剩冷月孤灯。晏几道拒绝父亲的旧友提携,宁愿沉沦,也不愿向低头。他心中放不下的,是那段与小苹的初遇。某个春夜,酒醒梦回之时,他看到楼台紧锁,帘幕低垂,恍惚之中仿佛又看到了小苹的身影。他提起笔写下《临江仙》,倾诉出物是人非的凄凉之情。
词中的明月与彩云
词的下阕,晏几道将记忆拉回到初见小苹的那一刻。他清晰地记得小苹初次穿着罗衣的模样,那衣服上两重心字的图案仿佛历历在目。最令人惊叹的是结尾部分:“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两句被誉为爱情绝唱。明月自古未变,见证了小苹离去的身影,如今只剩下词人独自面对孤月。在时空交错中,相思之情化为永恒。
晏几道的词作被誉为千古绝唱。他用至简的语言,描绘出那份真挚的情感,令人深受触动。清朝的陈廷焯也对此词赞不绝口,称其委婉曲折,蕴含深情。
千年的回响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它触动了人类共通的遗憾——美好易逝,唯记忆永恒。无论古今,谁不曾有过物是人非的怅惘,晏几道用简洁的语言道出了这份苍凉。他的痴情终成绝唱,词魂不朽。晚年,晏几道选择隐居,但在小令中仍追忆年少时的欢乐。他的人生就如他所写的词句一样,繁华时如烈火烹油,寂寥时如寒潭孤月。《临江仙》中的后两句就像那轮千年明月,照亮了被情所困扰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