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6月9日这天,“山东第一高”——绿地山东国际金融中心完成了核心筒的结构封顶。项目负责人邵凯为我们揭示了该项目在超高层施工过程中的多个难度之最和技术创新。
谈到施工难度之最,从350米至428米的高度跨越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累积,随着高度的增加,施工难度成倍增长。邵凯表示,这座高达428米的建筑不仅是山东省的新高度纪录,更是一件展示建筑艺术魅力的作品。其楼体设计独特,随着高度的上升,楼体外框呈现锯齿状内收变化。核心筒的墙厚和外框巨柱都随着高度进行适应性调整。尤其是在71至75层,核心筒的外墙更是经历了从类正四边形到类八边形的变化,这不仅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要求对项目使用的智能造楼机进行再改造再设计,以确保施工安全。
在外框的钢结构施工中,尤其是71-72层的伸臂+环带桁架层,其施工难度堪称超高层建筑的代表。核心筒外伸臂桁架节点的分段安装需要满足现场塔吊起重性能和设计要求,伸臂桁架的重量达到30吨左右,需要使用动臂塔吊1700进行吊装。由于核心筒和外框沉降的不一致性,确保伸臂桁架的受力达到设计要求也是施工的关键。
为了确保超高层建筑的稳定性,项目团队还建设了山东省内最深的超厚大底板。这个承重高达50多万吨的底板位于地下四层以下,最厚的地方约12米。为了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的一次性浇筑施工的质量,项目团队通过BIM模拟、现场指挥等方式,创新使用了多种方式进行混凝土浇筑,最终仅耗时56小时就完成了2.1万立方米的混凝土浇筑,这一速度在济南尚属首次。
面对如此巨大的施工挑战,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技术是不可或缺的保障。在山东“第一高”的核心筒顶部,使用了山东省首台智能造楼机,该造楼机由中控室控制顶升,外圈有防护系统,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高空施工的安全。智能造楼机的顶升力达到2400多吨,即使在8级大风中也能平稳运行。项目还首次使用了80吨级的动臂塔吊,以确保核心筒施工材料的顺利运输。
除了设备创新外,项目还采用了多项行业领先的技术,如基于BIM的超高层建筑干法旋挖成孔桩底后注浆施工技术、高强高性能砼超高泵送施工技术等。项目以BIM信息模型为核心,结合互联网+质量管理系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进行管理优化和施工监测。通过将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应用于实际施工中,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和高质量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