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树最静的地方,往往是它的百年树洞;在水最静的地方,往往是它的深潭碧波;在人最静的地方,往往在于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有句俗语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只有内心平静,才能更好地面对世事纷扰,从容。若心不静,则精神不宁,无论如何,恐怕都会是事倍功半的结果。生命的极致,就在于这种内心的宁静。
对于为何人要达到极致就需要这种“静”,曾有一位教授的解释让人印象深刻:“仔细观察‘静’字,它由‘青’和‘争’组成。年轻人总是热衷于争斗,但争得越多,碰壁也会越多。慢慢地,人们会领悟到,静而不争才是人生的真谛。”
要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过于争斗只会失去更多。只有心境平和,顺其自然,才能内心坦荡,举止从容。这样,才能在“静”中积蓄力量,化静为动,化不争为必须之争,从而达到退一步进两步的效果。正如那句话所说,“闹市挣钱,静处安身”。当一个人见识了世界的百态,看淡了世事的沧桑,就会理解,带着静心去品茶,才能细水长流,品味人生的各种滋味。
诸葛亮曾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年轻时,我们可能觉得“静”只是修身的一种方式。但真正步入社会,经历过挫折后,才会明白,做人如果不“静”,就会失去一切。学生若心浮气躁,无法安定,将无法领略书本中的真谛。职场青年若急于求成,心绪不宁,只会一事无成。因为躁动的本质在于让人无法理性思考。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洞察世间的本质,把握生活的机会。
就像河流的水,如果总是巨浪滔天,不久就会失去生存的生物。河流需要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汹涌澎湃,因为“静”能涵养一切,更好地蓄力,顺应自然的规律。一生顺遂的人,往往是那些心境极其平静的人。他们能在生活中保持冷静,面对大事不慌乱,面对挑战有耐心。这样的人就像狠人一般,因为他们能压制自己的天性,扭转自己的急躁情绪。
《增广贤文》中有言:“闹市挣钱,静处安身。”人生的前半段是在闹市里奋斗,后半段则需要在安静的天地里寻找生活的滋味。那些在岸边品茶、钓鱼的老者所追求的正是这种静心生活。只有心境宁静的人才能不为外物所动,不为情绪所扰。正如一位作家所说:“唯有静之生活才能让人感悟到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滋味。”因此余生的我们应该在静中做事做人、过日子把后半生过成“人间值得”的模样。文/舒山有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