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大学龙泉分校的历史渊源。
在七七事变之后,浙江大学为了躲避战乱,决定内迁。总校设在贵州遵义,同时于1939年6月在浙江龙泉开设分校。当时的分校是郑晓沧教授,他是浙江海宁盐官人,对海宁方言中的发音有着深厚的了解。由于海宁语音中“坊下”与“芳野”发音相同,郑教授以文人特有的雅致将分校所在地“坊下”改名为“芳野”,并一直沿用至今。
这座分校旧址的命名也与当地的历史人物有关。该地原本由村里的绅士曾水在1932年建造,因此当地人习惯称该建筑为“曾家大屋”。随着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在此设立,这片建筑逐渐成为学校的历史旧址。
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展现了中西建筑的完美结合。外墙采用了西洋的门楼设计,青砖与黛瓦交相辉映,内部则保留了江南传统土门结构。建筑主体部分为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而细节之处又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整个旧址由二进七开间构成,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分校郑晓沧教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学术研究专家,还持有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学硕士学位。在敌扰浙东的时期,他带领龙泉分校师生迁至福建松溪,并在当年担任过浙江大学教务长一职。此后,受竺可桢校长的邀请,郑晓沧教授在筹建龙泉分校时担任职务,从1940年至1943年期间一直负责分校的运营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