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爰》先秦·诗经
《兔爰》是一首四言诗,传为闵周所作。桓王失信,诸侯反叛,,王师战败,导致了民众的深重苦难。这首诗通过具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无奈与深深忧虑。
诗中描绘了兔子自由自在地穿行,山鸡落入猎网,展现出诗人眼中生命的无常与脆弱。诗人以此为引,反思了自己从幼年到成年的命运,感受到了不断的磨难和忧患。
第一章:
有兔爰爰,雉离于罗。
我生之初,尚无为。
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尚寐无吪。
第二章:
有兔爰爰,雉离于罦。
我生之初,尚无造。
我生之后,逢此百忧。
尚寐无觉。
第三章:
有兔爰爰,雉离于罿。
我生之初,尚无庸。
我生之后,逢此百凶。
尚寐无聪。
【释义】
“有兔爰爰,雉离于罗。”这一句的“兔爰爰”描绘了兔子悠闲自得的样子,“爰爰”二字有缓慢、舒适之意,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雉离于罗”则指山鸡被捉入了鸟网,表现出生灵的无奈与被捉之命运。这里通过对兔子与山鸡的对比,隐喻了变动中的与不安。“罗”是鸟网的意思,暗指当时社会的纷乱和对民众的。
诗中的“我生之初,尚无为。”指的是作者年轻时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当时并不需要承担战争和社会带来的责任与痛苦。接下来的“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则表明,随着成长,诗人开始面临种种困扰与不幸。诗人“尚寐无吪”,是指他宁愿沉睡、不愿面对现实中的烦扰。这里的“吪”意为“动”,表达了诗人希望远离纷扰,沉浸在安宁中。
在第二章,“有兔爰爰,雉离于罦。”这一句中的“罦”指的是一种捕捉鸟类的大型网,形容山鸡同样被困住,命运变得更加悲惨。这与前章的“罗”相似,反映出民众的痛苦与无力。接下来的“我生之初,尚无造”中的“造”指的是“伪装”,也可以理解为“造作”,意味着年轻时的纯真和。诗人在成年之后,经历了无数忧虑与磨难,“逢此百忧”,让他感到身心疲惫,“尚寐无觉”则是指他因过度的忧虑,无法再体会到清醒时的安宁。
第三章则继续通过自然景象表达诗人的内心痛苦:“有兔爰爰,雉离于罿。”这里的“罿”是指一种更为严密的捕鸟工具,“罿”与“罦”相似,均用以形容困境的加剧。诗人在这里通过“我生之初,尚无庸”,强调自己年轻时的简单与安稳,“庸”字在此指活的辛劳与压力。随着成长,诗人面对着更多的灾难与痛苦,甚至在“逢此百凶”后,选择以“尚寐无聪”来逃避现实中的忧患,“聪”字指的是“听”或“感知”,这里指诗人不愿再关注周围的一切,沉浸于一种近乎麻木的状态。
这三章通过简练的描写,深刻揭示了社会与个人命运的紧密联系,也反映出诗人对困境的无奈与痛苦。他用简单的自然景象比喻生活中的重重磨难,展现了那个时代民众的深重苦难。诗中的“长睡”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逃避,也是对内心平静的渴望。
【白话翻译】
野兔自由自在地穿行,山鸡被困在网里,命运多舛。小时候,我无需承担责任,成年后却陷入了无数苦难与忧愁,长久的沉睡让我暂时逃离这世界的纷扰。
野兔依然悠闲地奔跑,山鸡再次落入网中,命运依然残酷。年幼时,我无忧无虑;成年后,却被无尽的忧虑所笼罩,只有长时间的沉睡才让我暂时忘却这些困扰。
野兔依旧自得其乐,山鸡再次入网,生活变得愈加沉重。年轻时,我过着简单而安宁的日子;而如今,灾难和不幸接踵而至,我只能沉睡,不愿再去聆听这充满苦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