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好腔调:原生态曲艺的传承与寻找
杭州评话,又俗称“大书儿”,源远流长,起源于南宋,已有八百年的历史。南宋时期,杭州的瓦舍勾栏文艺繁荣发展,评话便是其中的重要一支。周密所著《武林旧事》记载,杭州最大的北瓦中设有专供评话艺人的勾栏。如今,这一传统曲艺形式依然被传承着,成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李想演绎杭州评话《真假胡彪》的精彩瞬间)
在台上绘声绘色、一人分饰多角的李想,是杭州评话级传承人李自新老师唯一的徒弟,也是二级演员。他对评话艺术充满热爱,从艺近20年,获得了众多荣誉。李想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对评话的热爱,家里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和收音机,他便经常跑到社区书场听评书。评话艺人们肚子里装着精彩绝伦的故事,能够连续数月不间断地说书。
(评话演员李想的精湛技艺)
到了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兴起,杭州评话、独角戏、小热昏等内容丰富多样,为喜欢曲艺的社会大众提供了了解的机会。李想正是在这个培训班中认识了李自新老师,并被他的评话艺术深深吸引,决定拜他为师。
杭州评话的“评”字至关重要,凸显出说书先生的评说功底。对于人物的介绍和性格呈现,需要与角色融为一体。年纪越大的说书人,对于剧目和人物的分析能力就越强。《新杜十娘》这一故事便是一个例子,李甲与杜十娘的悲剧性故事被评话演绎得感人肺腑。除了讲故事外,杭州评话还要进行评论和解析背景故事和人物关系等细节。因此十分钟的内容可以讲成两个小时甚至更久。
李想表示现在忙于工作无法抽出时间学习评话艺术非常遗憾,《真假胡彪》这一剧目是老艺术家们留下的经典之作他也经常演出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然而这项有800年历史的传统曲艺面临着衰败和后继无人的困境急需传承和保护。为了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想致力于创新将当代故事融入传统评话中赋予老评话新生命并努力展现其魅力给观众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能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他还积极寻找原生态曲艺进行宣传和推广并欢迎大众通过“浙江好腔调——寻找原生态曲艺”节目了解并欣赏传统曲艺的魅力。每周一至周五的特定时间段都可以收听该节目感受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曲艺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