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貉:城市中的神秘夜行者,上海正在进行的野生动物普查揭示其真实生活状态
说起“貉”,可能很多人会感到陌生。但是一提到成语“一丘之貉”,想必大家都知道。近日,这种以往可能只存在于古老成语中的动物,正悄悄在我们身边出现。作为二级保护动物的貉,在上海的多个小区内频繁出现,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切源于近期在上海开展的野生动物普查,为我们揭示了貉的真实生活状态。
上海市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闭幕式上公布了最新的“貉口普查”报告。报告中指出,在此次针对松江50个小区的调查中,有22个小区生活着貉,最多的小区生活着约50只貉。这次调查的一大亮点是市民的广泛参与,有300多位市民报名参与,最终挑选了100多位市民作为公民科学家参与调查。
在此次调查中,一位名叫孙恭昊的市民引人注目。作为野生动植物调查志愿者,他发现了自己所住小区旁就是貉的栖息地。他的故事展示了市民与貉之间的奇妙缘分。这次调查不仅揭示了貉的分布和数量,还发现了貉的一些有趣行为,如不同家庭的貉在相同区域内的不同行为模式等。
此次普查还发现,貉在上海的分布并非均匀或随机,而是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主要分布在松江北部的部分小区。猫粮投喂和垃圾管理情况会显著改变貉的密度,导致貉数量或密度的不正常增加。专家建议减少投喂行为,确保湿垃圾不落地,以控制貉的种群数量。为了减少人与貉之间的冲突,专家还建议科学修补居民楼沉降造成的底层缝隙。在貉出没的区域树立警示标牌等举措也被提出。这些发现和建议旨在促进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专家表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我们需要秉持的原则。为此我们需要对野生动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尊重它们的生活习性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而对于城市中的野生动物保护专家们也在积极探索更好的方法让我们与这些神秘的小家伙们和平共处。而貉作为夜行性动物虽然它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但它们对人类活动的适应性和警惕性也让我们对它们在城市中的生活状态产生了更多的好奇和关注。此次的普查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让我们期待更多关于这些神秘夜行者的故事和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