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公募开放式的发展历程中,QDII无疑是最具特色、最不可或缺的一章。自2006年11月我国首只股票型QDII问世以来,它已经走过了整整11年的历程。在这风雨兼程的十一年里,QDII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刚刚起步的火爆问世,到出师不利的投资挫折,再到后来重整旗鼓实现国际投资市场的全覆盖。
回溯历史,2006年11月,华安国际配置的成功发行,标志着我国QDII投资的开端。紧接着,次年7月,华夏、南方、嘉实和上投摩根旗下的QDII也纷纷问世,得到了投资者的热烈追捧。Wind数据显示,首批几只QDII的发行规模均在300左右。
就在国内投资者满怀期待这些QDII扬帆出海之际,它们却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到2007年底,四只QDII的净值均跌破1元。
随着次贷危机的持续恶化,2008年全球股指集体下滑。数据显示,到2008年末,这四只QDII的净值大幅缩水,投资收益遭受重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QDII的发行变得异常艰难。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08年仅有5只QDII发行,且规模均较小。
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随着各国刺激经济的措施,全球股市在2009年开始反弹。此后,QDII的投资范围不断扩容,各类资源型、债券型、黄金型、房地产型、油气型等QDII相继问世。
如今,QDII的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果。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底,QDII数量已达141只。公募公司数量也从最初的4家增至32家,接近全市场公募公司总数的四分之一。尽管QDII数量不断增加,但其总体规模扩张相对缓慢,截至2018年7月末,总体规模尚未超过千。
对于QDII规模扩张较慢的原因,格上财富研究员张婷指出,主要是受到QDII额度限制、公司推广意愿偏低以及投资者对QDII认识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其中,QDII额度的受限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自2015年以来,QDII投资额度长时间未新增,导致许多公司无法继续发行新的QDII或暂停申购。
但好消息是,今年4月QDII额度再度放开,外管局为公司新增了55亿美元的QDII额度。这对于公司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可以使得业绩好的QDII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布局更广泛的海外市场。张婷表示,在额度放开的情况下,公司可以积极推出更多类型的主动管理权益型。
(责任编辑:张明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