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历反映了月亮从新月到下一次新月的运行周期,被称为“朔望月”。在农历的月初,由于月亮和太阳同时升起和落下,明亮的太阳光掩盖了不发光的月亮,因此我们看不到月亮,这被称为初一。
阴历的一个月平均约为29.53天,因此通常被定为29天或30天。一年包含12个月,总天数约为354天。
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即太阳年约为365.25天。阴历的一年比太阳年短了大约11天,因此阴历的季节会逐年提前。例如,现在的春节在冬季,但十几年后,春节可能会移到秋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种结合月亮和太阳运行规律的历法,称为农历或阴阳历。农历不仅考虑月亮的周期,还通过添加闰月的方式调整与太阳年的差异,确保季节与月份的大致对应。
农历的一个月也是以月亮的运行周期为基础,长度为29天或30天。为了弥补阴历与太阳年的差异,农历每隔2-3年会加入一个闰月,使得这一年有13个月。这样确保了季节的准确性。
阳历则是根据太阳的运行周期来制定的历法。一个完整的太阳周期是365天又五小时多一点。而月亮的周期大约是29天半。但阳历不能简单地将一年设为365天半,一月设为29天半。
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每四年有一个闰年,但每满百年会有一个例外,直到第四百年再有一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的差异只有26秒,累积3300年后才会相差一天。
阳历的月份和日期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相符,可以明显看出四季的变化。但在每个月份中,阳历并不显示月亮的朔、望、两弦,因此无法知道潮汐的情况。这对于航行和防汛都有一定的影响。
还有之前提到的干支历。纪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因为各个朝代都在不断修订。古代使用的历法是多种多样的,这体现了人的思维方式:不会非黑即白。祭祀和航行防汛使用阴历,农业生产则使用农历。如果要了解人类发展的规律和二十四节气,干支历是最有用的。学术讨论不是我们的强项,但了解背后的逻辑才是我们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