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访英雄山文化市场:童趣蝈蝈引发怀旧之旅
记者近日探访了济南英雄山文化市场,寻找那些带有童趣和乡土气息的小虫。炎炎夏日,槐花飘香,置身于充满蝉鸣的街头巷尾,仿佛打开了通往童年的时光之门。在这里,蝈蝈的唤起了无数人的儿时记忆。
市场中的蝈蝈专家小庞,一个温文尔雅的养虫爱好者,向我们介绍了蝈蝈的种种知识。他介绍,蝈蝈作为从帝王文臣到村夫孩童都喜欢养的宠物,身上体现了久远的文化烙印和人间烟火味。小庞自己也因为对蝈蝈的热爱,放弃了白领工作,与表弟一起经营这家鸣虫馆。
小庞介绍了蝈蝈的挑选技巧:首先看个头,俗话说身大力不亏;其次挑选翅长、翅宽、翅厚者;蝈蝈的脖子要高,否则叫时膀打不开,声音不好听;注意挑选食欲旺盛的,这样的蝈蝈一般攻击性强、体力好。他还特别提醒初入门的玩家,要避免喂食过油过甜的食物,以免导致蝈蝈消化不良或上火。养蝈蝈还要避免长时间鸣叫,以免消耗体力缩短寿命。
除了喂食和挑选技巧,小庞还介绍了蝈蝈的繁育过程。他提到,蝈蝈从孵化出来到成虫要蜕皮7次,每次7天,共计49天。每次蜕完皮都要把皮吃掉,蜕皮时是孵化过程中最关键的时刻,一旦受到惊吓可能导致“掉杠”,有“残废”的危险。因此养蝈蝈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
更让人惊奇的是,蝈蝈的声音还可以通过人工点来改善。所谓“点”,是古人的人工助鸣秘笈。通过点,可以借助外物降低翅膀的振动频率,改变蝈蝈鸣叫的声音。这一技艺是历代养虫爱好者的智慧结晶。在选择蝈蝈用具上也有讲究。虫具作为养蝈蝈的用具,也是蝈蝈的“住宅”。冬天养蝈蝈一般使用葫芦,以便保暖和优化。不同的葫芦器型也有不同的用途和效果。如鸡心葫芦能让蝈蝈更明亮好听。而王世襄研究葫芦始于养冬虫的经历中便详细介绍了不同用途葫芦的区别和特点。正如翻译家杨宪益赠给王世襄的诗中所说:“悠悠虫鸣唤起多少山趣和儿时记忆。”小蝈蝈关联着人的风俗观念、情感方式是最贴近天地又带着人间烟火气的有情物。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市场探访更是引发人们对自然和文化记忆的怀旧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