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北方,每逢佳节、婚礼或亲友聚会,包饺子吃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传统习俗。特别是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畅聊,真是其乐融融。你是否知道饺子究竟起源于何时呢?
关于饺子的起源,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有一位皇帝曾经沉迷于享乐,不理朝政,导致日渐衰败,百姓。有一天,潘奇向皇上进言,声称如果人们能吃到一百种不同的饭菜,就能延年益寿,甚至成为神仙。于是,皇上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名厨,让他们每天做出新的菜式,以期达到吃百种饭的目标。
不久之后,技艺高超的厨师苏巧生被选中。他为皇上制作了九十九道精美的菜肴。但在最后一天晚上,他发现自己所会的菜样已经用尽。面对困境,苏巧生感到绝望,曾考虑或逃跑,甚至想要毒死这位昏君。这时,他突然发现案板上还有一些剩余的羊肉和蔬菜。于是,他将这些材料剁碎,混合调料,用白面包成许多小角角,煮熟后呈给皇上。出乎意料的是,皇上吃了之后大为赞赏,询问这道菜的名字。苏巧生随口回答:“这是民间的上等扁食。”从此,“扁食”(即饺子)便流传开来。
实际上,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存在。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的“偃月形馄饨”以及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演变而来,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角子的名称也寓意着“更岁交子”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饺子逐渐成为了贺岁食品,受到人们的喜爱,并流传至今。在历史的长河中,饺子的名称也有很多变化,如“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