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的觅音之旅告一段落
在这段探寻古琴、二胡、琵琶等传统乐器的夜晚,我选择了住在大运河旁、寒山寺附近的客栈。这里充满了象征意义,希望能感受到中乐中最常见的乐器——箫和笛的声音,在这宁静的夜晚中飘荡。
我早早地休息,站在窗边观察,聆听。遗憾的是,没有看到二十四桥上的仙女,也没有听到寒山寺半夜的钟声。月光洒在平静的运河上,只有汽车马达的声音。诗中的景象已经难以寻觅,只能在心中回味。第二天,我继续我的箫笛之旅。
我寻找制箫名家邹叙生先生的过程,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冒险。回想起小时候看金庸武侠小说,对江湖中的笛声充满向往。我曾对古琴的弹奏和笛声的合奏有过浪漫的想象,但现实中的寻音之旅却充满了挑战。
在寻找邹先生的路上,我回想起小时候对武侠世界的憧憬,以及对笛声的热爱。曾经的我在小说中寻找笛声的身影,而现在的我则在现实中寻找真正的笛声制作人。
当我终于见到邹先生时,我意识到寻找真正懂得笛箫的人并不容易。邹先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制箫师,他亲自选材、制作、调音。他的工作室里堆满了各种乐器,都是他和他的同事们的作品。他告诉我,选材料和制作只是第一步,真正的精髓在于调音。每一把箫都有自己的灵魂,需要通过调音来唤醒它。
邹先生的制箫工艺精湛,他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他告诉我,笛和箫是传统乐器的代表,它们的声音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韵味。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手艺,将这份韵味传承下去。
在离开之前,邹先生用笛子演奏了一曲《姑苏行》为我送别。那悠扬的笛声让我感受到了姑苏城的韵味和历史的气息。这次苏州的寻声之旅让我认识到,真正的之声不在于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而在于这些传统艺人的手艺和传承。
这次旅行让我对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制箫师充满了敬意。他们用自己的手艺和热情,传承着的传统文化。他们的努力让我看到了传统乐器的魅力和生命力。这次苏州的寻声之旅让我收获颇丰,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