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个家庭里,有一位即将九旬的老同志。他虽然年岁已高,但曾经的面貌仍然历历在目。他身材虽然矮墩墩的,却显得非常精神。他的面孔胖乎乎的,红茶色的额头下面,有两条弯弯的眉毛和一双睿智的眼睛,看起来就像是老寿星一样。每天他都精神抖擞,神采奕奕,生活自理能力也非常强。
去年年底的一次感染发烧,让他经历了从重症监护室到普通病房,再到康复医院的漫长历程。虽然他的身体最终恢复了健康,但却时常感到乏力。在四月底出院之后,他只能进入一家养老院安度晚年。
我每次去养老院看望他时,都会发现每个房间都有三位老人。其中一位老人一直躺在,需要用针管将流质食物打进去;另一位老人的吃喝拉撒都在完成。我家的老爷子虽然还能下床坐在桌边吃饭,坐着轮椅出去走走,但相比去年住院前,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离不开照顾他的阿姨了。
今天我又去探望他,推着他出去散步,晒晒太阳,吹吹和风。但没过多久,他就感到累了,于是我推他回房间躺在休息。
离开养老院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看到了许多七八十岁的老人,不论他们曾经多么辉煌、多么风光,现在大多只能躺在,生活无法自理,甚至吃喝拉撒都需要别人照顾。这让我想到了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
人生短暂,只有三万六千多天。我们必须早早地接纳自己,热爱生活、热爱亲人、热爱世界。更要热爱自己,好好生活、好好修行。只有这如此才能在我们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自由地活着。这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与之相似的感慨在与一位朋友的交流中产生了共鸣。朋友为此写下了一首词:
暮云之下,多少老年颓卧于此。他们的鬓发稀疏,卧床残喘如微弱的萤火。曾经的功名和志向都被时光所困。每餐需要人喂食,便盆频繁更换无人协助。
回想起年轻时的豪情壮志,驰骋江湖,气吞山河。岁月如刀,雕刻着人生的沧桑。如今病体支离,神魂恍惚,只能面对斜阳独自思考。但修持当趁早,自由才是真正的可贵。只有内心保持修持,的消亡才能视作回归自然的圆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