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球鞋文化如今风头正劲,不论你是早已深谙此道的“圈内人”,还是新近加入的“韭菜们”,都能感受到这股热潮。
在这个“看人先看鞋”的时代,球鞋圈的鄙视链现象愈发明显。从穿戴The ten的看不起穿AJ/Yeezy的,到穿巴黎世家的看不上穿Y3的,再到所有人对穿莆田的持有偏见,这种现象无一不体现出球鞋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站在鄙视链顶端的,往往是那些拥有顶级联名鞋款的人,如DIOR x JORDAN的联名鞋款,拥有它就像获得了一只通往“太太圈”的铂金包。全球限量发售的稀缺性,使得这些鞋款的价格水涨船高。即使站在“食物链”顶端的阿姨们也被这高昂的价格劝退,鼓励年轻人自力更生。
而鞋款的发售量稀少只是价格高昂的一个原因,制造话题也是品牌们惯用的手段。当你喜欢的明星、潮流们都纷纷上脚时,原本对这类鞋设计不屑一顾的人们也会纷纷表示香极了。毕竟,“消费即快乐”,“买买买即是对自己好”的消费深入人心。
那么,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如何选择自己的鞋款呢?穿AJ/Yeezy的人群中,有不知篮球传奇人物乔丹或是鞋履科技的Boost技术的普通人,也有把AJ当作的追随者。他们或许夜郎自大,认为从一个人的鞋子就能看出其品味、收入和价值观。但在这股潮流中,第一类人可能对那些鄙视他们连Yeezy都没有的人嗤之以鼻。毕竟满大街的一眼假鞋已经让他们的生活变得多彩。
而在潮流奢侈品领域,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更加密切。一波Supreme和Louis Vuitton的联名让传统奢侈大牌成功破圈,这些大牌也乐于讨好千禧年Z世代的眼光。质量、版型已不再重要,大logo才是。在他们眼中,无论Nike、Adidas还是Yeezy、AJ都只是运动鞋,奢侈品牌也有高低之分。品牌历史?那并不注,只需要知道它们很贵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