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了解,“扑满”是古代专门用于储存钱币的容器,其独特之处在于钱币可以放进去却不容易拿出来,只有存满钱后打破才能取出,因此得名“扑满”。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吴金鹏对此进行了详细介绍。他表示,由于特殊的使用方式,完整的传世“扑满”极为稀少,现在各博物馆展出的扑满大多来源于古墓葬的随葬品和窑场遗址的出土。
在泉州清净寺奉天坛基址,出土了一件元代磁灶窑的陶扑满。这件扑满呈灰白色硬陶质地,鼓腹、平底、圆弧顶,上腹处有一开口,腹中部镂一圆孔,素面无釉。其顶部附一带钮供系绳子用,可悬吊于木梁和墙上,是一件极为珍贵的传世品。据专家考证,扑满最早出现在实行圆形方孔钱的秦代,起源于“钱缿”。后来,“钱缿”逐渐演变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贮钱的扑满。
磁灶窑出土的宋代素胎陶扑满也是一大亮点。关于扑满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司马迁的《史记》。宋代的诗词中常常提及扑满,文人骚客将其赋予意象化的特征。例如,南宋陆游在《自贻》诗中用扑满寓意人生的追求应适可而止。可见,扑满在宋代民间生活中已经极为普遍。
吴金鹏表示,宋元时期磁灶窑的产品种类繁多,除了专供外销的产品如军持、龙瓮等,还有日常器皿如急须、香熏小口瓶等。这件陶扑满就是其日用器皿中的一种。虽然现代的扑满已经演变为拥有各种材质、各种造型且使用方式更加便捷的储钱罐,但扑满所代表的节俭、勤勉、诫贪等警示教育作用依然被保留下来。
据《泉州清净寺奉天坛基址发掘报告》记载,这件陶扑满的出土地点为泉州清净寺奉天坛基址。考虑到此处为商人做礼拜的场所,可以推测元代的泉州清净寺就有民众使用磁灶窑的扑满储存钱财。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了泉州磁灶窑在外销陶瓷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