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读童年读物《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感悟
第十一部读《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童年时期就已读过的书籍,如今再读,却仿佛翻阅一本全新的书,深感经典之作的魅力。这部书在豆瓣上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视其为经典,也有人认为其平淡无奇。我在初中时期读过此书,情节尚可回忆,但如今重读,却有了新的领悟。这或许就是经典之作的魅力所在:常读常新。
《维特》中的“无病呻吟”,对于现今的青少年来说,似乎有些遥远。我们不应忘记,青少年是如何变成如今的青少年的。歌德创作此书时,欧洲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清朝尚有差距,社会文化也相对保守。维特的故事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引领了一代年轻人的思想,甚至在民国时期也曾唤醒过那个时代的人们。
时代在变迁,现代青少年所面临的困扰与维特所面对的已大不相同。他们更能够自由地表达与选择爱情,当然也有自己的烦恼。维特身为贵族,他的烦恼更多源于感情,而现代年轻人面临的烦恼则更多地源于生活压力和竞争压力。尽管如此,《维特》这部书所展现的情感纠葛和年轻人的内心世界仍是共通的。
这部书的成功,离不开歌德的切身经历。歌德的维特的烦恼,主要是感情上的困扰,反映了年轻时的情愫和忧愁。在创作此书时,歌德也正处于自己的感情困境中。这本书不仅是歌德对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写照,更是他对自己感情生活的倾诉。这种真挚的情感,或许是这本书信体作品能够打动众人的主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歌德本人为这本书写下了下半部。读《维特》,不可避免地要读歌德。小说中的维特选择了悲剧的结局,使得这本书成为文学经典。此书出版后,引发了不少年轻人的效仿,甚至创造了心理学中的一个专用名词:维特效应。歌德本人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他通过书写宣泄情绪,实现了自我拯救。他的人生经历,虽历经困苦,但始终未放弃希望。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歌德与维特的不同选择,都是值得深思和学习的。无论是维特的悲剧结局,还是歌德的坚韧不拔,都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宝贵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