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的地名与语言中的“大”“小”之谜
青岛话中,“大”“小”词汇颇为丰富,特别是在地名上更为突出。许多地名都有相应的“大”“小”组合,如“大港”与“小港”,“大村庄”与“小村庄”,以及“大公岛”与“小公岛”等。
像“大庙山”、“大窑沟”、“大山”等地名并没有对应的小字地名。其中,“大庙山”是贮水山的别称,日占时期建有日本神社,本地人称之为“日本大庙”,此山于是俗称“大庙山”。而“大窑沟”则是100多年前,德国人为建造建筑,就地烧制砖瓦的窑坊所在地。“大山”曾是一个村庄,所在地有监狱和。这些地名的由来都与历史紧密相关。
说到“大尧”,它过去是一个村庄,与之对应的是“逍遥村”。但不知为何写作“逍遥”而非“小尧”,可能是民间习惯用法。如今,“大尧”已成为历史,但在记忆中仍留有痕迹。
大小珠山位于老胶南县境内,现属黄岛区。当地有“大珠山不大,小珠山不小”的说法,这是因为小珠山的实际规模和高度要大于大珠山。
至于“小公岛”,位于黄海海中,因比大公岛小而得名。大公岛是青岛到上海的客轮常经之地,每次轮船进入青岛码头之前,都能看到大公岛的影子。
麦岛最初的名称是“墨岛”,虽然有人误以为这里出产麦子而得名,但实际上,“墨”在本地话中读作“mei”,与“麦”同音。“墨岛”逐渐演变成了“麦岛”。麦岛是一组村庄的名称,包括大麦岛、徐家麦岛、王家麦岛等。小麦岛则是一个真正的岛屿,但现在与陆地相连。
除了大小地名,青岛的称谓里也有许多带有“大”“小”的词语,如大哥与小哥、大叔与小叔等。这些称谓反映了青岛人的亲情与友情。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的口语中还遗留了一些外来词汇,如“米达罗”(日语水桶)、“米粒”(英语的毫米)等。这些词汇虽然早已不用,但在老青岛人的或许还能找到些许痕迹。
青岛的地名与语言中充满了丰富的“大”“小”词汇,这些词汇的背后都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无论是地名还是日常用语,都反映了青岛的日常生活与历史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