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了每年的5月11日“肥胖日”,你是否仍在肥胖问题面前感到困扰?去年6月,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实施了《“体重管理年”活动方案》,将科学减重视为全民健康的重要一环。如今已经快一年过去了,你的“体重管理”计划执行得如何?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超重或肥胖呢?仅仅看体重数字真的够吗?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内与代谢科的金丽霞医生告诉我们,判断体重是否健康需要综合考虑体质指数(BMI)、腰围和体脂率三个因素。
体质指数(BMI)是一个常用的参考指标,但金医生指出,只看BMI可能会“误判”两类人。一类是肌肉型健身者,他们的BMI可能较高,但实际上体脂率正常或较低;另一类是肌少症性肥胖者,他们的BMI在正常范围,但肌肉量少,脂肪含量高。除了BMI,还需要结合腰围和体脂率来进行判断。
体脂率是脂肪重量在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能更直接、精准地反映脂肪水平。而腰围也是判断肥胖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与很多慢性疾病息息相关。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体重管理呢?金丽霞医生强调,减肥的核心是制造“热量缺口”,但并不意味着要节食或极端控制饮食。她推荐了一些饮食干预方法,如高蛋白饮食法、低热量饮食法等,其中低热量饮食法操作相对简单,适合长期坚持。对于上班族来说,“5+2”轻断食法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仅仅依靠饮食调整是不够的,运动后的饥饿感可能会让人陷入“越运动越想吃”的恶性循环。金丽霞医生提醒,运动后感到饥饿时,可以进行低强度活动如散步、拉伸来缓解饥饿感,并在进食时选择低脂高蛋白食物。
金丽霞医生还指出,减肥的本质是终身健康管理。达到目标体重后需要巩固3~6个月,让代谢系统逐步适应新状态。科学的减重应该是渐进式的,每周建议减0.5~1公斤左右,避免快速减重导致的肌肉流失。
减重不是一场短暂的战役,而是一场持。我们需要与自己的身体和解,建立可持续的“吃动平衡”,长期管理体重。盲目跟风“网红减肥法”可能会适得其反。那么,这个肥胖日,让我们一起开始行动吧!
监制:白
记者:富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