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库切简介与近期作品解读
库切,全名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于1940年2月9日出生于南非开普敦,是一位南非白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以及翻译家。他是首位两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的作家,并于2003年获得文学奖。
一、关于存在的意义
自近代小说诞生以来,表现个人与社会不可调和的冲突成为了一种艺术规律。在承平日久的现代西方社会,存在的重量已成为遥远的记忆。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严肃文学的目光更多地转向了南美和非洲,那里因社会的封闭和愚昧而仍显存在的重量。库切就是其中的一位,其代表作《耻》和《迈克尔K的人生和时代》使他获得了国际盛誉。
二、《波兰人》解读
库切的近作《波兰人》描写的却是存在之轻。这部小说可能受到库切后来移居西方、题材转向平淡的欧洲生活的影响。《波兰人》讲述的是一个老掉牙的艳遇故事:一个西班牙中年女人与一个波兰老钢琴家在音乐会上相识,他们在一个小岛上共度了几晚,然后各自回到各自的生活中。小说中,库切通过比阿特丽兹的视角,展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爱情观和艺术观。
三、艺术家的爱情观与日常生活的冲突
比阿特丽兹只是一个普通的西班牙女人,喜欢舒服的生活,自甘平凡。而维托尔德作为一个波兰老音乐家,他的爱情观和日常生活观念存在巨大的差异。他试图通过音乐和艺术来追求一种永恒的爱,但在比阿特丽兹眼中,这样的爱过于浪漫和虚幻。这种差异导致了两者在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
四、对浪漫的怀疑与反抒情
在库切看来,浪漫的诗性思维是一种自我赋予的观念,无法容纳生活的全部。在离开艺术的大片地方,生活还具有日常性,那部分生活是无意义的,但却不可或缺。比阿特丽兹对爱情的怀疑和对意义的追问,体现了老年库切对世界的抒情态度正在消逝的感触。
《波兰人》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库切对存在的意义投去的一瞥怀疑。在这部作品中,库切通过比阿特丽兹的视角展示了现代人对浪漫的怀疑和对生活日常性的接受。这也反映了库切自己对世界的抒情态度正在发生的变化。这部小说是库切对存在、爱情、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的一次深刻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