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豫北乡下的小手帕
□八月记事
在豫北的乡村,人们亲切地称手绢为小手帕。时光倒退到上世纪90年代以前,小手帕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是大姑娘小媳妇日常生活中的挚友,有着擦汗拭面的实用功能,更是当地盛行的情感信物,承载着浓厚的爱情寓意。
那时候的相亲,是庄重而热闹的。通过媒人的牵线搭桥,男女双方的代表确定了见面的日子和地点。在那特殊的半小时内,媒人会将男女主角引入一间独处的房间,让他们进行短暂的交流,而其他人则在一旁等待。有时,若双方谈得投机,时间便如流水般逝去,媒人不得不敲门提醒,这才依依不舍地结束对话。
交流结束后,男女主角会立刻向各自的家人汇报结果。
男方的队伍中,除了父母,还有叔叔、婶婶、哥哥、等人。当男主角走出房间,母亲或总是迫不及待地询问:“见面礼已经送了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这场相亲多半是无果而终。若是肯定的答复,接下来便是:“她接受见面礼了吗?”如果接受了,那么这桩婚事基本上已经板上钉钉。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女孩给了你小手帕了吗?”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一切顺利,男主角会自豪而略带羞涩地掏出小手帕(多为绣花图案),笑着说:“看,这就是她给我的。”这样的结局是最完美的。但如果接受了见面礼却没有得到小手帕,虽然婚事已经确定,但总会让人觉得有些遗憾。人们会不解地问:“怎么不给呢?难道五十(或一百)块钱的见面礼还比不上一个小手帕吗?”
女方随行的人员大多是女性亲属,如母亲、婶婶、,甚至是姐姐。当女主角出来之后,大家最关心的话题依然是见面礼与小手帕,询问是否收到了对方的礼物,是否给予了回应。这些问题的答案基本上能决定这桩婚事的走向。
在男女主角互赠见面礼与小手帕的过程中,并没有固定的顺序。可能是男方先拿出见面礼,表达他对女方的满意和结婚的意愿;也可能是女方先赠送小手帕,表明她愿意与男方共度一生。并非所有的结果都是美也有男方拒绝女方的小手帕,或女方拒绝男方的见面礼的情况。
如今,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手帕已经从女孩的衣兜和包内消失了,被纸巾、湿巾等替代品所替代,更没有人把它当情的信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