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的命名方式与现代人存在显著差异。除了常见的名字之外,他们还有“字”和由他人给予的别致的“号”。这在英语中的对应表达较为罕见,这使得我们在翻译涉及古人时常常会遇到如何准确表达“字”和“号”的问题。最近翻吧用户@auntdoris就遇到了这样的挑战:在翻译介绍明朝于谦的文章时,她不知道该如何准确地传达这两个概念。
文章中提到:“于谦(1398-1457年),字延益,号节阉。”对于这样的表述,我们该如何进行英语翻译呢?
用户@moonlight blade分享了一段关于古人如何取“字”和“号”的知识来源。《礼记•曲礼》中提到,男子在二十岁时举行成年礼并取字,女子则在十五岁时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而“号”则是一种别称,通常由自我命名或他人赠予。对于这一传统,你有何看法呢?对于他们的翻译方法你有什么建议吗?你的看法和建议将会帮助到更多的翻吧用户!以下是几种可能的翻译方法:字可以翻译为”styled oneself”,而号可以翻译为”also known as”。那么于谦的名字可以翻译为:”Yuqian, styled himself Yanyi, also known as Jie Yan.” 这样的翻译方式是否恰当呢?如果你有更好的建议或者更准确的翻译方法,不妨在评论区里分享一下。
对于其他特殊情况比如昵称(乳名)等等还有一个来自于百科的关于人命名的表格外层解析空行的展示有些复杂,这里简要概括一下:除了本名之外,人还有其他名字如乳名、学名、艺名等称谓。如孙中山先生有多种名称表述:本名孫德明;乳名孫帝象;学名孫文;艺名未提及;字孫載之;号有孫日新和孫逸仙等,另外在外界曾用名中山樵等表述其外来发音方式的日本名,而对死后重要贡献等事情设立的如庙号及年号通常只针对皇室贵族或者设立以示尊敬无法等同大众常规表述等处理方式有较为细致复杂的处理原则和规范。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呢?欢迎通过微信或者翻吧提问!让我们共同探讨这个话题吧!期待你的参与和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