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寄语:
诗歌,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更是守护儿童美好心灵的港湾。近日,90岁高龄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金波与儿童文学作家张菱儿就儿童诗创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金波先生强调诗歌体裁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特别对于儿童诗,形式美、节奏感、押韵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在刚过去的儿童节,我们特意摘录了他们的通信内容,以飨读者。
第二届杜甫草堂“李杜”诗歌儿童节主题诗会的画面仍历历在目。
数年前,我收到你的诗集《画一个你喜欢的我》,当随意翻开一页,读到《设若是鱼》时,我感叹:菱儿真的开始写诗了!这首诗展现了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仿佛你微笑着创作。这让我思考,诗歌在你的创作中如何影响你的情感体验、技巧训练以及整体的精神状态。
对于诗歌,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它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常见且自然的现象。明确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觉的意识,追求精益求精,这也是我们进行各种体裁的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部分。写诗、读诗,深入体会诗意,作为生验和精神状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经过几天的思考,决定谈谈诗的形式美。诗歌,作为艺术的载体,其形式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读一首诗,最先感受到的可能是其形式带来的趣味。诗的形式可以像音乐一样直达人心。虽然不一定能立即理解诗的内容,但可以立即感受到诗的表现形式。
鲁迅曾提到,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形式,但后者更为优越。新诗需要有节奏感,押韵相近,以便大家容易记忆并顺口吟唱。这对于儿童诗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得承认,儿童诗在一定程度上受“诗”的影响,但也要重视其自身的特点。
除了内在的抒情特质,外在的形式感同样重要。我们一直在探索新诗的形式美,尝试格律诗的写作。大家都意识到诗歌需要形式的新颖和语言的简洁明快。写诗时押韵可能会是一种声音的启迪,激活我们的思路,创造新的意象。
读你的诗稿,我高兴地看到你已经开始注意诗的形式,尤其是节调和声音的结合。这使得每首诗都充满了声音的美感,建立了儿童诗的诗学价值。
阅读你的《一起读童诗张菱儿的诗》,我常以朗诵的方式感受。朗诵一首诗,会有不同的感受。你的诗不仅为孩子而写,也为自己而写。你把自己融入童年,进入一种无限的境界。
我们要为孩子们多写诗,探索儿童诗的丰富内容和巧妙技法,让我们的儿童诗更具独特表现力和独立的尊严。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诗歌守护孩子们的美好心灵。
《光明日报》(2023年06月儿童节特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