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艺术创作的魅力之源
绘画是孩子们热衷的一种艺术活动。此项活动在开发孩子智力、实施美育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儿童画有着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他们在创作主题上展现出不同于的视角,常常描绘出另一个引人入胜的世界。这个世界结合了现实与想象,充满强烈的创意元素。孩子们通过画作表达自我,画面中的自己往往置身于特别的情境之中,与外星生物、机器人,以及拟人化的小动物们同框。即便他们未曾踏足海底和太空,却热衷于描绘海底世界的神秘,幻想天外的宇宙景象。这样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希望。儿童画是现实与想象的交融,比如,有个孩子画的“丰收果园”中,硕大的西瓜、苹果、葡萄等水果竟然挂满了一棵树,虽然与现实生活有些背离,显得离奇,但却充满了想象力,还透露出探索未来的神秘气息。儿童画的另一大特点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天真烂漫的描绘,如描绘身边的世界:父母、踢球、放风筝等,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从孩子们热衷表现的绘画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心中的世界是美好的、多彩的。
在表现形式上,儿童画也有其独到之处。其造型多源于孩子直接的感官体验,缺乏理性分析,因此饱含情感色彩。儿童的笔触下的形象与现实对象常有较大差距,时而夸张,时而削弱,时而色彩浓烈,时而淡雅。他们不追求物体的外形和比例,却能以独特的视角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处理复杂的仰视人头问题时,儿童也能以独特的方式应对。一个五岁的小朋友在画看星星的娃娃时,将正面的人头倒置,这样动态感就被巧妙地描绘出来了。儿童的观察力虽然简单,但他们紧住观察对象的“动”的特征进行创作,这种整体的观察方法正是儿童观察事物的显著特点。
由于生理特征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儿童在造型上常不按物体的实际比例描绘。他们在绘画人物时,头的比例往往很大,眼睛也显得特别大。因为对于儿童来说,观察人时最吸引他们的是头部,尤其是眼睛。当婴儿被妈妈抱起时,他们会紧紧地盯着妈妈的眼睛。这种观察方式在他们的画作中得到了体现。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的手部肌肉不够,无法精确控制绘画对象。他们努力控制自己的笔触,使线条自然地呈现出抑扬顿挫的偶然效果和独特的稚趣。他们的作品讲求神似而非形似,令人叹为观止。
儿童画的色彩也具有鲜明的稚气和特性。他们对色彩的理解单纯而直接,很少关注生活中丰富的灰色调。在他们的作品中,色彩是鲜艳而纯粹的。例如,他们可能会用纯湖蓝色来表现海水;用大红或来描绘太阳。他们对色彩有着坚定的认知,没有哪个孩子会把公鸡的冠子画成绿色的。儿童在未经调色的情况下大胆使用对比色,以高纯度的原色营造出画面响亮的效果,形成了粗犷、明快、朴实、热烈的色彩风格。
儿童画的构图也是别具一格的。他们多采用平面构图的方式表现画面,使得画面装得多且容量大,便于表达他们的感受。因为孩子们总是想把所有知道的东西都呈现在画布上。为了表现树的位置在前,他们可能会把人画到树的上方;为了表示道路的遥远,他们会把道路画到天空中去。这种看似不合理却又合理的构图方式令人回味无穷。他们自由奔放的构图形式将他们创作的情感倾泻在纸上,充满了激情和稚拙的魅力。
儿童画的造型、色彩和构图三位一体地传达出一种稚拙而美丽的艺术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