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什么是逆命题举个例子

什么是逆命题举个例子

《朗读者》节目的盛行确实让朗读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焦点。最近,我听了一位老师讲授《黄山奇松》这一课,当遇到“饱经风霜”这个词时,老师详细解释了其含义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尽管学生尽力尝试,老师仍觉得他们的朗读并未到位,反复要求他们重读,直至学生声嘶力竭,这一幕令人哭笑不得。

课后,我询问这位老师,为何如此强调朗读“饱经风霜”这个词?他给出了三个理由。他认为如果学生的朗读没有感情,那就表明他们没有真正理解这个词的含义。他已经教授了朗读技巧,但学生仍然无法表现出感情,这让他感到沮丧。现在的公开课评价标准中,“有感情朗读”成为了一大亮点或重点。

我则认为这位老师的理解存在逻辑误区。虽然“能有感情地朗读,说明学生理解了文本”这个命题成立,但其逆命题并不总是成立。有些学生可能理解了文本,但没有感同身受,无法产生情感共鸣。即使他们理解了文本并产生了情感共鸣,也可能因为其他原因而无法在朗读时表达出来。

关于第二点,有些老师过度注重朗读技巧和表演,这会导致虚情假意,影响学生的心智发展。阅读课不应变成表演课,而应注重学生的实际理解和感受。

至于第三点,我们不可否认“有感情的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们也鼓励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过分追求这一点会适得其反。当学生在老师的反复要求下仍然无法读好,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无法真正投入到文本中。有些学生是情感内敛的,不善于或不喜欢表达情感,朗读时情感较为平淡。对此,我们不应斥责他们,而是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默读时间,让他们静下心来思考文本的内涵。

“因材施教、教无定法”,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理解方式都是不同的。阅读教学不应被“有感情朗读”所束缚,教师也不应被流行的评课标准所限制。除了大声朗读,还有其他的阅读方式如默读,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毕竟,“有感情朗读”并不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唯一路径。《教育报》也强调了这一观点,阅读应该多元化、个性化。


什么是逆命题举个例子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