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气候变迁,饮茶方式也相应调整。在福建和吴越地区,采摘茶叶的时间因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明代高元浚在《茶乘》中提到,杭州名茶常在谷雨时节采摘。
临近谷雨,满山杜鹃与泡桐花盛开,茶丛绿意盎然。绿茶的世界里,明前茶和雨前茶是人们常谈的话题。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而雨前茶则是在谷雨前采摘的茶叶。明前茶的价格通常高于雨前茶,这一规矩传承自唐宋时期。
杭州龙坞茶园中,龙井明前茶逐渐开采。在当时,明前茶也被称为“寒食前”或“火前”,这是因为在古代,火前代表着严禁烟火,而后人误以为“前”为“煎”的意思。白居易的《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便提到了火前茶,其珍贵且包装精致。《学林新编》则认为“社前”的茶叶品质更佳,社前指的是春社前,古代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的日子。
一些宋人推崇“早”为佳者,一方面是因为茶芽的稀缺性,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当时的饮用方式是点茶法,嫩芽中含有较多的茶皂素,能带来更优秀的泡沫效果。不过这种划分并非绝对,人们对春茶的热爱是亘古不变的。在唐宋时期,谷雨茶已经成为赠送给亲友的礼物。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就有记载,径山寺在谷雨前采摘茶叶,以小缶贮存后馈赠给人。
不仅如此,从古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茶叶采收时间的推崇也在变化。元代刘埙的《水云村吟稿》和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都提到了谷雨前后采摘茶叶的品质更佳。与此人们对茶的研究和评论也变得更加客观。
明代时,杭州的名茶如龙井茶,在谷雨时采摘的茶叶品质上乘,新焙的茶配以虎趵泉的水,香清味冽。当时还下令“废团改散”,以散条形茶代替团饼茶,以沸水冲泡代替传统的点茶法。雨前茶因此体现出产量大、方便加工、适应冲泡的优势。明代茶客强调茶叶采收不宜过,海拔、纬度、品种的差异并不能简单认为谷雨茶就是次等的。
古今气候、饮茶方式的变迁,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泥古不化。雨前也有好茶,不必非要凑明前的热闹。在寒食前地位高于谷雨前的时代,仍有力称赞雨前茶,如南宋的陆游。他描写村户茶农在谷雨前收茶的情景,也记录僧人以雨前茶赠客的习俗。人们因茶聚会,谈天说地,好不惬意。
谷雨时的茶香四溢,颜色也恰到好处。人热爱茶饮,也爱这一份自然可爱的气质。清明之后、谷雨之前的茶山最适合游客探访。戴上斗笠,穿行于茶叶丛中,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所谓“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正是此间的写照。武夷山上的茶花也盛开得正好,与茶香一同见证着春天的到来。(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